放大圖片
■藝民節起動大巡遊明日於銅鑼灣熱烈舉行。
如果你為愛丁堡藝穗節而雀躍,那麼以愛丁堡藝穗節為藍本、為期一個月的香港藝穗民化節(簡稱藝民節)便不能錯過。在天橋底玩環境舞蹈,在生態農莊跳現代舞,在藍屋開音樂會,在教堂說故事,藝術的可能性不受環境限制,當脫離正規框架的劇場空間後,藝術家與觀眾在實驗性的創作中,有更深的互動交流。
事實證明,藝術在每一個角落都能開花結果。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藝民節提供
即將開始的藝民節由藝術工作者陳曙曦發起,上年第一次舉辦,為期三個星期的藝術活動吸引超過二千人參與,今年再接再厲,活動時間延長至一個月(11月1日至12月1日),七十多個節目、百多場活動將於全港54個場地進行,規模當然不能媲美愛丁堡藝穗節,卻是全民參與藝術的前奏曲。
突破場地限制
上年成功舉辦首屆藝民節後,今年參與的團體可謂一呼百應。龔志成、鄧阿藍繼續落力支持;台灣「曉劇場」繼上年的《燕子》後,今年帶來《夏日微涼夜話》;海外團體如日本「Japonens」、加拿大組合「The Homestead」、國際勁旅「Noru Ka Soru Ka」等紛紛登場;加上本地中小型藝團,真是火花處處。
而藝民節也貫徹「民化」這一宗旨,將藝術帶入民間,普羅大眾在各區場地,得以近距離欣賞藝術節目。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藝術的發生不應該只侷限於正規劇場,觀眾也不一定要排排坐在劇院看戲,小型排練室、工廈小劇場、書店、畫廊都是表演場地。而今年54個場地裡,有不少更是尋常人很少接觸的地方,如渡船街天橋底、上水古洞鐵坑村的有機生態農場、西區公眾貨物起卸區等。總策劃人陳曙曦說,藝民節活動分布在各區,可以將藝術帶回社區,藝術家能夠接觸民眾。「觀眾透過參與節目,可以發掘城市的角落,重新理解身處的地方,這個過程很有趣。」
近幾年,愈來愈多人因表演場地不足,而「蝸居」於非正規的地方,他們搞黑盒、在工廈搞創作,「這種不正常、邊緣化的藝術創作,很多人都不認同。」在場地嚴重缺乏下,藝民節正好利用「非正規」場地作實驗劇場,企圖打破觀眾成見,還藝於民。
藝穗節回歸
受愛丁堡藝穗節啟發,才有今天的藝民節。自由、獨立的愛丁堡藝穗節舉辦超過六十年,是當今世上享負盛名的藝術活動,其規模之大,單是參與的藝術家,便超過二萬五千人。愛丁堡藝穗節舉辦至今,依然蓬勃,甚至吸引愈來愈多國際知名的藝團加入。二十年前,香港藝穗會也曾經舉辦過「香港藝穗節」,那時蘭桂坊附近也有很多藝術活動,後來藝穗節轉型,更名為「乙城節」,成為以都市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節,概念不再一樣。
不論是藝穗節,還是藝民節,都只是一個平台,主辦單位只負責統籌、策劃、宣傳、行政工作,至於演出的細節,如售票、節目內容等,都由個別的藝團獨立處理。藝團有自由創作的空間。
從規模、參與度來看,今年藝民節可謂有聲有色,但陳曙曦強調,不確定下年能否繼續走下去,因為目前為止,資金都是他掏腰包出的。「實踐上有很多困難」,自己營運、統籌、宣傳,時間、人力、物力、精力都是問題,更何況他還要兼顧自己的藝團。但多得劇場朋友的支持,梅卓燕、龔志成、李鎮洲大讚值得,鄧阿藍更受啟發,今年會做「草詩街歌交流會」,齊撐藝民節。
節目多不勝數
一如去年,藝民節的重頭戲自然是「節中節」。今年節中節將帶來五個系列活動,而陳曙曦最推薦的是「形藝祭」。「形藝祭」一共涵蓋六個舞蹈節目,拋開語言,用最基本、直接、真實的身體動作去演繹或表達藝術家的所思所想。藝術家會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渡船街天橋底、上海街唐樓、上水古洞鐵坑村、中環遮打花園這五個地方實驗舞蹈與身體的可能性。「節中節」的另一活動「樂遊墟」也十分有意思,集音樂與嘉年華特質於一身,超過三十個表演團體於四個演出舞台,馬拉松式唱足一天,中樂、POP music、爵士樂……一次過聽盡不同的音樂。
今年的舞蹈節目也特別多,一舖清唱與不加鎖舞踊館合作,使出各自的拿手好戲,音樂與舞蹈的結合,帶來一場跨媒介的高質素演出。由演藝學院學生梅凱婷創作的《備忘錄》,年輕有活力,一個人的群舞迸發出驚人的力量。其他如《哈布尼西亞》、《彈指之間》、《夢域舞魂》、《Noru Ka Soru Ka》等,海外舞團與本地藝術家齊齊又唱又跳,一同感受舞蹈帶來的激情與動感。
要數最特別的,當然是天邊外劇團於打鼓嶺坪輋演出的《禁葬─安蒂岡妮》(東北村落版),以希臘悲劇作家索褔克里斯的巨著,帶出抗爭這一命題。「外來人士可以藉此了解東北,透過接觸周邊的農田、大屋大宅,了解東北發展到底是甚麼回事。」完場後,觀眾更可留下,享用東北居民做的農家菜。
迫不及待想參加?明天銅鑼灣行人專用區將舉行藝民節起動大巡遊,屆時有街頭表演、起動儀式等,可率先感受藝民節的氣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