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廣州市將於本月內全面啟動對廣州市文化遺產普查。圖為廣州恩寧路為數不多保護尚好的傳統騎樓。 記者趙鵬飛 攝
——範圍空前小至一棵古樹 增聘人手前線監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叢書 廣州報道)建城兩千多年的廣州,一直以西關大屋、騎樓、東山洋樓等頗具嶺南風情的建築和歷史街區為外界所稱道。但近年來由於舊城改造保護不力,許多歷史街區遭遇破壞甚至逐漸消失。據了解,擁有4000多處文物建築的廣州,僅有6個專職保護的工作人員。為了更好的保護老廣州的歷史風貌,廣州將在內地率先啟動文化遺產線索預保護機制,本月內並即將啟動對全市文化遺產的全面普查,聘請文保監督員到一線保護文物。
此前,已拿到官方「保護令」的兩棟廣州民國建築金陵台、妙高台被漏夜拆除,引起粵港民眾廣泛關注。本報記者走訪廣州多個老區,發現不少珍貴的歷史建築早已在多輪改造運動中被拆得支離破碎。殘存的騎樓群、西關大屋、書院也是蛛網密結、花窗蒙塵,寥落的景象令人唏噓。
四千文物僅六人保護
記者在採訪中也獲悉,自從2004年開始,廣州就已開展了數次文物普查,發現並登記文物普查線索4,533條,最終公佈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為3,010處。同時,建立了不可移動文物點的保護檔案,並認定公佈各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無奈的是,目前管理全市文物的業務行政部門仍是1992年設立的文物處,編制一直維持在6人,相較國內其他副省級城市,組織機構和人員編制薄弱、差距較大。
廣州文廣新局負責人表示,「一個處、6個人要管4,000多處文物很難管得過來。僅僅應付日常業務就已不堪重負。這成為了現有情況下制約廣州文物保護工作的主要『瓶頸』。」
擬建「預保護機制」
為進一步探求解決途徑,廣州今年將在國內省會城市率先啟動文化遺產線索預保護機制,聘請文保監督員到一線保護文物,並在月內啟動對市內文化遺產的全面普查。官員表示,今後,一條古河道、一個舊碼頭或者一棵古樹都可能取得保護的「名分」。
為防止「這邊普查那邊破壞」的發生,廣州市還將於本月內啟動全市文化遺產普查,將於2014年底完成。「這次普查範圍空前,目的在於全面摸清廣州不可移動文物、國有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建築線索和傳統風貌建築的數量分佈、保存狀況、管理權屬和使用管理等情況,本著能保盡保的原則,邊普查邊保護,『照亮死角,顯形遺存』,切實保護城市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