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考評能否政治中立二之一
自考評局連續兩屆文憑試以本港政治爭議課題為必答題後,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有人擔心閱卷員因未能客觀評卷而對考生不公;有人則認為,通識科教師具備專業能力,考評局以此考核學生並無問題。早前,筆者曾撰文指出,對通識科教師能否持平客觀感擔心。而本會早前的公開模擬考試亦發現,須表達政治立場的題目或令教師的評分差異擴大,但這只屬於「看不到的不公正」,難有實據證明教師是否存在偏見。但若考評局的擬題方向和提供的評分參考有政治傾向,未能做到持平中立,就是「看得到的不公正」,值得社會各界和關心通識科的人士關注。
被指肯定始作俑者 歸咎建制派
以考評局第二屆文憑試題為例,卷一題二考核了「立法會拉布」的政治議題。綜觀題目提供的4則資料,資料A和資料B明顯是從「泛民主派」角度出發,對政府和建制派皆持批判態度。而考評局剛出版的考試報告更明言「當中香港政府對反對意見所持的負面態度」和「兩個政治陣營在立法會中控制政治議程的政治力量處於不對等的地位」等,明顯肯定「拉布」議員的做法,並將責任歸咎於政府和建制派。另一方面,當中只有資料C帶出小量對「拉布」的批判觀點,指其浪費時間和公帑。
值得思考的是,這條本來具爭議性的題目,在考評局的設計下,是否出現向某一方政治觀點傾斜的現象?這樣的資料安排能否做到通識科要求的客觀和持平?當中又是否反映擬卷人本身的立場和喜好?在考試導向下,題目的取向會否影響教師教學的內容,在課堂上多「講解」某一政治陣營的觀點,以致出現政治不中立的情況?有人可能會說,題目提供的資料只是引發學生思考,不一定要陳列各方觀點,但因政治議題非常敏感,香港社會已高度政治化,在此背景下,題目集中提供一方的觀點是否合適?(待續)■黃家樑 香港通識教育會
■預告:「通識考評能否政治中立二之二」將於下周一(12月2日)刊登。
逢星期一見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