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列子小學。 作者提供圖片
文:馬承鈞
霏霏秋雨中,筆者如約來到鄭州東30里外的圃田鄉大孫莊,這是戰國前期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的故鄉。
列子文化研究者、列子小學校長吳建增冒雨在村口迎接,逕直引我來到村北一條小路,打開一個古式磚門,說:「這裡就是列子墓園。」
冒雨入內,迎面是一座贔屭馱着的三米多高的大理石碑,上刻列子浮雕像,頂端鐫太極圖。墓園窄長,寬不過六七米,長約四十米,甬道兩邊植兩列松柏,鬱鬱蔥蔥,在雨水沖洗下更加蔥翠欲滴。墓前立有一碑,上鐫「鄭國時人列子之墓」,兩旁有一聯曰「隱居圃田四十載,澤林神州八方人」,橫批「古今仰止」。旁有兩塊古碑,上鐫:「先源列禦寇之墓」,係明代所立;另一塊書「仙人列子之墓」,是民國23年所立,有些風化了。
吳校長說,從前這裡前有潮河,後有丘陵,四周棗樹成林。附近曾有列子祠,建有大殿、卷棚、左右廂、過廳和門樓15間,大殿頂鑲鴟吻、寶瓶,望瓦有圓形圖飾,楣木、雀替有「天馬奔日」、「獅滾繡球」等浮刻。廳前立有明碑和清碑。列子祠一度改為佛寺,明萬曆八年(1580年)監察御使蘇民望巡視河南途徑圃田,得知此地為列子故里,遂命奉直大夫知鄭州事許汝升重建祠堂,立「重修列子祠記」碑。可惜「文革」時被毀……
余見墓園四周散落着廿餘通石碑,有當代名詩人賀敬之的「中國列子碑林」,97歲老革命李銳先生墨寶「翰苑千秋」,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手書「愚公移山造福中國」,及朱忠寶、唐玉潤、黃居正、張海、唐國強等書法名家和文化名人的題刻。「這些都是列子文化傳人陳國勤和本人近年來四處奔走求索集納所刻,」吳建增不無遲疑道:「如今墓園只剩下半畝,大批刻好的碑石只好暫存倉庫,將來墓園擴建後才能算真正的『列子碑林』呢!」
秋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感到陣陣寒意,有點「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感覺,想起列子「形枉則影曲,形直則影正」、「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的名言和他筆下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寓言故事,又覺得溫暖了許多。吳校長說:「列子淡泊名利、榮辱不驚,他在老家待了四十年,潛心學問,終成一代大家。他留下的《列子》八卷,即《沖虛經》,是道家經典著作,書中134則哲理散文、民間故事和寓言傳說,至今不乏教育意義!」
舉傘走在列子故里,不禁想起列子的軼事來:當時有人見列子家貧如洗、面黃肌瘦,就勸鄭國宰相子陽資助列子,以博得好名聲。子陽便派人給列子送去十車口糧,列子卻予以婉拒。妻子罵他不識時務,他道:「子陽是聽人之言才資助我,以後也可能聽人之言怪罪我!」一年後鄭國內亂、子陽被誅,其黨羽均株連致死,列子卻安然無恙,其高瞻遠矚由此可見。
吳增建請我到學校看看。門額「列子小學」四個金字赫然醒目,院中央立一巨石,上書「列子故里」,背面是「高山流水」,筆力遒勁灑脫,為著名書法家朱忠寶手跡。抬頭前望,「追尋夢想,享受教育」八個紅色大字高豎屋頂,乃民進中央副主委、秘書長朱永新所提。校園寬闊,呈四方形,課堂裡書聲琅琅。除教室和教研室外,另設有「國學館」、「書畫院」、「民樂館」、「手工坊」,令人耳目一新。
最令人稱道者,當數校園裡的「列子文化長廊」了。師生們將《小兒辯日》《薛譚學嘔》《成蜩猶掇》《杞人憂天》《愚公移山》《朝三暮四》《高山流水》《歧路亡羊》《列子學射》《利令智昏》《九方皋相馬》等列子寓言繪成圖文並茂的壁畫,深受孩子歡迎,成為獨領風騷令人欣喜的學校一景。
「列子寓言能開啟人的心智,給孩子以啟迪和教育。我們此舉旨在引導莘莘學子珍惜光陰、刻苦學習、樹立遠大抱負,享受教育的美好。」吳建增道:「俺們還推出一套《國學.列子選讀》課本,擬向全市推廣,讓更多的鄭州人知道咱們歷史上有這麼一位了不起的祖宗!」
站在列子小學樓上,雨中仰望碑石上「高山流水」四字,尤覺別有韻致。恰巧學校「民樂館」裡傳來古箏纏綿的旋律,一聽,彈的正是中國十大古曲《高山流水》,我一邊洗耳恭聽,一邊想起《列子.湯問》裡的感人故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這傳頌千古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歌頌的正是博大真摯的人性之光!
筆者又想起列子「御風而行」、「成仙升天」的故事。莊子非常欽佩列子,他在《逍遙遊》中曰:「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說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何等輕盈瀟灑。他為了尋求「道」(理想)不肯急功近利,走得那麼輕鬆自在,因為心中有夢想啊。
據吳介紹,村西二十鋪青龍崗上還有「八卦御風台」和列子觀,乃鄭州「古八景」之一,歷來前往瞻仰、遊覽和吟詩題詠者眾多。宋皇佑年間鄭州知州宋庠寫有《過列子觀》一詩:「兩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宮。故墟牆舍壞,塵案酎杯空。款戶殊無屨,乘衣尚有風……」,謳歌了列子高風亮節;清代鄭州學人侯爾梅有《登御風台》詩:「昔讀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閬風春草綠,姑射野花開。仙子何時返,牧童去復來。乘風素有志,恨朱徒崔嵬」,對列子也敬重有加。
吳建增道,該校原為鄉村小學,經有識之士呼籲於2010年5月正式更名「列子小學」,省市領導出席了揭牌儀式。全國人大老幹部局局長丁玉賢、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時正新、中華希望樹兒童救助專項基金主任王紅英及眾多愛心人士也先後來校參觀指導。該村還成立了「列子國學幼兒園」,按童趣對幼兒進行國學的啟蒙。
臨別我說:「鄭州是中華文明腹地和八大古都之一,列子是鄭州一張重要的文化名片,列子故里有一所列子小學可謂天經地義實至名歸。只是列子墓園面積太小,又被擠在廠房的夾縫中……」吳建增道:「上級對此也很關心,今年初有關部門已制定出《列子墓園保護規劃暨展示方案》,準備對列子遺跡進行保護性開發,計劃園區總佔地195畝,墓園為30畝……」
秋雨中回望綠樹掩映的列子故里,想起英國教育家史蒂芬.斯賓德一句話:「歷史好比一艘船,載着現代人的記憶駛往未來……」在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的今天,對列子文化進行適當包裝和正面宣傳,的確很有意義。列子云「聖人之教,非仁則義」,相信列子小學和未來的列子文化園區會不負眾望,「御風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