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蘆薈。 網上圖片
文:青 絲
興起吃蘆薈,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情,仿如一夜春風來,就到處都在吃這種植物,老年人說它養生,婦女說它養顏,男性說它清火,年輕人說它除痘……蘆薈是否有這麼神奇的食效暫且不論,就它給人帶來的心理撫慰,即為一種充滿想像力的味覺轉化,所以能引得眾人追捧。
昔日我家的天台上,就有一株蘆薈。起初是種在瓦盆中作為盆景,不數年,就長至半人來高,肥厚的葉片,每條都有數尺長,移種到花池裡,竟也佔據了大半空間。其葉緣生有銳利鋸齒,人站在旁邊得很小心,稍不注意就會在胳膊上留下一道血痕。遇到端鍋捧碗時被燙傷了手指,我們就到天台上割一小截蘆薈,把斷口泌出的黏液塗抹到傷處,清涼熨貼,有不錯的緩解作用。平日也偶見有婦女洗完頭之後,把蘆薈的汁液抹到頭髮上,代油潤澤。這些用途,在清代筆記《嶺南雜記》裡都可找到相關記敘,說明其來有自。只不過,我幼時從沒見過有人吃蘆薈,故後來這種植物成為走紅的食材,也讓我小小地驚訝了一回。
最先用蘆薈做文章的是一些養生食館,乃借蘆薈的藥性,突出食療的概念。只要想像力有多遠,花樣就能有多豐富。我曾在廣東光顧過專門的餐廳,裡邊推出的菜餚無不是與蘆薈有關:蘆薈雞湯、蘆薈凍、蘆薈茶、蘆薈火鍋……其賣點,就是尊奉傳統的飲食之道,注重調和平衡。因蘆薈生性寒涼,若無其它的輔料相佐,一味急衝猛攻,會對體質虛弱或脾胃不佳者有損,故須借助它味相制,使其弗能專力,才能有益於人。
客人進入餐廳坐下,服務員會先奉上一杯蘆薈茶。是用蘆薈的根片焙乾泡茶,喝起來有着淡淡的清雅植物香,很符合近年來倍受推崇的綠色養生飲食觀。蘆薈雞湯是選取一隻幾斤重母雞,加入蘆薈同煲,另加入適量老薑和黃祱、黨參為輔。在這道湯裡,唱主角的蘆薈是「君」,搭檔配角的雞就是「臣」,性相反卻又相助的老薑是「佐」,調和的黃祱、黨參是「使」,彼此互為制約平衡,就達到了飲食養生的理想狀態。雞的腥膻肥膩,俱被蘆薈的清新氣息辟走,鮮甜被淋漓盡致地烘托了出來,不僅雞肉滑嫩彈牙,就連雞皮吃起來也是脆的,且不分年齡體質,男女老少都可食用。
如果想要品嚐家常菜式,就把焯過水的蘆薈切成細粒,混入蛋液中拌勻煎熟。碧綠的蘆薈點綴在金黃色的雞蛋中,不但醒目,就飯也是一流。至於提取蘆薈汁液做成的啫哩凍,芬芳清香,口感淡雅,最受注重美容養顏的女士歡迎,飯後來一客作為甜點,簡直完美。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實質,追求的其實就是一種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蘆薈入饌,就很好地詮釋了這一看似尋常、實則無比玄妙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