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3年12月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教學有方:指出發展方向 新世代上位可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3-12-05]     我要評論

新世代Amy甫畢業就到報館工作,由於性格開朗、主動兼且聰明伶俐,頗得上司喜愛。她加入的組別,經常有機會到海外出差。當她入職剛滿一個月時,就問上司:「幾時輪到我出差呀?」

一兩年未晉升 易「另投明主」

曾有報道指,新世代都比較急進,入職不久就想「上位」。若一兩年之內未獲晉升,他們就會「另投明主」。其實,這並不是這一輩獨有的特質,記得我們初入職場時,也抱着希望極速上位的心態,只不過現代年輕人比起我們更勇於表現自己的想法而已。

新世代自信心十足,認為自己能力過人,而且從不會放過表達的機會。相信主管也聽過新世代下屬講以下說話:「幾時輪到我處理大Project?」、「我已工作滿一年,為何這次不是我升職?」、「你幾時讓我跟大客?」諸如此類的情況,主管定必遇過不少。

許多主管在聽到這些說話時,首先反應都是:「吓!你上班才多久了?」耐性好一點的主管則會提點一句:「你儲多些經驗再說吧。」主管單單一句「未夠經驗」,不足以令同事信服,尤其是當同事自覺勝任有餘的時候。不過,香港職場工作繁忙,許多主管也缺乏時間與耐性,向同事解釋未能委以重任的原因。

績評檢討 查找不足

我認為主管可以選擇跟同事做一個類似績評的檢討,「你很清楚這份工作的要求,你覺得需要擁有怎樣的經驗及技巧?」這問題很重要,因為可以讓對方認清工作所需條件,也有助主管繼續以下發問,「你覺得自己有哪些經驗及技巧符合這份工作呢?」當下屬細數自己的能力時,就會發現自己有哪些方面不足。此時,上司別來一句:「你暫時沒有機會」來打沉同事,而應針對同事自覺的不足,計劃改善方案,例如提供培訓,或讓他多點接觸某類型的工作,以發展其個人能力。

這方法雖然花時間,卻有兩個好處,第一:可紓緩同事忿忿不平的情緒,避免他因想不通而「另投明主」;第二,讓他有個發展方向,知道成功非一朝一夕,有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一步步向目標進發。

若能成功調整新世代下屬的心態,對他及公司均有裨益。Y世代十分重視上司是否有提供渠道協助他們成長。即使暫時無望承擔大任,但只要知道留任公司仍有得着,他們仍願為公司效力。作者:高峰進修學院訓練顧問楊偉良博士 (筆者為VTC附屬出版社「新人才文化」書籍《做個Y世代超讚的上司》的作者)

(高峰進修學院為VTC機構成員)

(標題與小題為編輯所加)

相關新聞
兩地科研合作 增3國家級項目 (2013-12-05) (圖)
聯招首輪申請 教院幼教課最搶手 (2013-12-05) (圖)
中小學資助誤報漏報增3倍 (2013-12-05) (圖)
教局:直資校賬目監察免實額 (2013-12-05)
中大授芳艷芬陳啟宗榮譽博士 (2013-12-05) (圖)
教學有方:指出發展方向 新世代上位可期 (2013-12-05)
海外升學秘笈 :善用工作假期 重新詮釋生活 (2013-12-05)
港生「數學力」微升 尖子人數遜滬星 (2013-12-04) (圖)
PISA各地排名 (2013-12-04) (圖)
研究驚醒家長 閒聊遠勝督導 (2013-12-04)
吳克儉晤粵官員 交流教育議題 (2013-12-04) (圖)
教局擬申半億 邀百校試電子教學 (2013-12-04)
「嫦三」相機輕盈 理大信任務「一take過」 (2013-12-04) (圖)
2浸大生登 「海上學府」修讀一學期 (2013-12-04) (圖)
教路教細路:三歲未必定八十 性格可後天培養 (2013-12-04)
好書說不完:《情與中國文化》 與生俱來 (2013-12-03)
徵稿啟事 (2013-12-03)
香港博士獎學金系列:銀彈吸海外尖子 淪外國名校跳板 (2013-12-03) (圖)
中華書局 (2013-12-03) (圖)
「博士獎學金」人數 (2013-12-03)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透視眼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