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崗馨
  港大法律學院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成立的「港人講普選」網上平台,披着「合法」、「建設性」的外衣,幹着脫離《基本法》和人大決定軌道的勾當,與政府開展的政改諮詢對壘,實屬搞搞震的做法。
 脫離法治軌道「另搞一套」
  「港人講普選」網上平台域名的主體為「Design Democracy」,即設計民主。如果民主制度設計脫離了法律框架和社會現實,僅僅由研究機構命題、網民在線答題和研究人員閉門造車杜撰報告,這樣的結果只會利用網民、誤導民意。
  該網絡平台設計了「行政長官普選決策樹」,環環相扣,步步設陷,誘導網民提交異想天開的答案。在回答第一個問題「誰有權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時,設置了「提名委員會及市民(包括機構)均有權」和「只有市民(包括機構)」等明顯違反《基本法》的選項;在回答「提名委員會應如何組成?」時,第三個選項直指「由與目前選舉委員會不同的界別組成」;在回答「誰應有權選出提名委員會委員?」時,第二個選項赫然寫着「全港選民」。如果網民按此答題,形成所謂自己設計的普選方案,將其上載分享或直接發送給政府。簡潔演繹成為,向政府提交違反《基本法》和人大決定並「另搞一套」的意見書。
  設計普選制度如果脫離法治軌道,就好比造了一條高速幹線公路,但是,公路上沒有交通符號和提示,上路的車輛沒有安裝剎車,塞車、飆車和撞車都無可避免,後果無法想像。
 網絡普及投票具有局限性
  應該承認,網絡民意是現實社會民意在互聯網上的延伸,對於推動公民政治參與、完善政府管理、促進民主政治有積極意義。但是,「港人講普選」等類型的普及投票,若要取信於民眾和有助於解決問題,必須立足客觀現實,選項必須有科學性,程序必須有嚴謹性,以品質保證公信力。
  學界普遍認為,網絡民意的局限性非常明顯。特區政府於今年5月公佈的報告顯示,香港有457.78萬網民,約佔人口總數的64%;45歲以上的市民中,經常上網的比例只有49.3%。這兩個人口分佈結構,很好解釋了網絡民意參與者的代表性有局限,不平衡、不可靠。同時,還有一個客觀現實,網上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數,在網上把控話語權的活躍發言者,往往不是網民中最深思熟慮的成員。此外,惡意干擾事件也時有發生,特別是開展派發獎品活動,以利益驅動網民作答。
  更讓人憂心的是,在互聯網虛擬社會裡,網絡民意容易泥沙俱下,甚至被人操縱和炮製。近年來,香港反對派不斷通過網絡動員,操縱和保持着一些網絡平台,並不惜開展暴力衝擊。在頭面人物的教唆、慫恿下,一部分「鍵盤戰士」炮製虛假民意,混淆視聽,干擾民意。
  「港人講普選」是缺乏客觀性、準確性的普及投票,只會誤導政府決策,失信於廣大民眾,這也許正是別有用心的機構希望看到的。對於政府而言,面對網絡上的民意,在給予足夠重視的同時,需要以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對待,而不是被其左右,使重大決策充滿隨意性,最後受損的是整個社會和普羅大眾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