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施凱閔利用科學方法,將處理污水後所產生的污泥混入黏土,可以製作建材。香港文匯報記者曾慶威 攝
都市固體廢物數量及種類繁多,其中處理污水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污泥,因難以完全焚化,並可能變成新的有毒污染物,令人倍感棘手。香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施凱閔施展「煉金術」,讓廢棄的污泥「變成」高樓大廈;其原理是先透過「X射線衍射(X-ray diffraction)」分析污泥成分與相關原子組成等,並將之混入黏土進行加熱、合成等,「像煮菜一樣」進行配搭,以改變其原子結構方式,從而產生出不同硬度和密度材料特性供使用。例如生產建築材料,其合成物料堪稱「百變」,可分別用作建築物支柱、隔熱及隔音層板和防火物料等。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晉研
對施凱閔來說,廢水污泥如同「寶藏」,他近年致力研究以科學方法,將污水重新製作成新材料,以廣泛應用於陶瓷、建築等不同層面的工業。他解釋說,污泥和其他垃圾經生物分解或焚燒後,雖然體積變小超過90%,但會產生灰塵問題,其中金屬物質也無法去除,反而可能改變特性變成有毒污染物,若埋藏於堆填區時處理不當,遇雨隨時溢出來,需進行二次處理。即使當中某些重金屬毒性及對人體健康風險較低,但放茪ㄩ煄A亦會造成資源浪費。
成分同建構異 物理變化有別
不過,棄廢變寶的過程是一大學問,施凱閔指出,即使是相同的基本化學成分,但只要建構方式不同,材料物理變化便完全不同。日常所見黑色的石墨碳(Graphite)及鑽石(Diamond)便是最經典例子,兩者同樣由碳(Carbon)原子組成,但因結構差異,其形態、密度、硬度、質感以至導電性等都截然不同。故此,鑑定及材料合成步驟很重要,他的研究工作,是將有關污泥混入黏土,並藉加熱及合成等方式改變有關原子結構,製出可用新材料。
例如鋁化合物類的水廠污泥,若與含有鋅的泥土一同於超過攝氏1,150度焚燒,便能產生鋅鋁二氧四尖晶石(ZnAl2O4),此舉同時能讓泥土中的鋅處於穩定狀態,減低污染風險。
析圖譜測可能性 原料搭配「像煮菜」
在都市中高科技與人工合成產品越來越多,而有關廢物屬多樣化物質的「綜合體」,施凱閔指出,合成新材料前需要找出當中成分比例,並以數學方法分析數據,了解材料與材料之間搭配的特性和關係。其團隊便是透過「X射線衍射」,藉材料標準圖譜,分析當中的成分、原子或分子結構等資料,待了解混合的物質成分、比例、材料搭配的可能性後,便按需要生產合用產品。「用甚麼原料,混甚麼東西。就像煮菜般,配甚麼原材、溫度和時間」。
至於建材應用方面,施凱閔說明,有別於傳統整幢建築全由水泥所製成,由廢棄物合成的新材料,可針對性配合使用目的來生產。
他舉例說,廢棄物可製作具承重量的建材,能夠支撐整幢建築物的主結構;至於大廈房與房間的牆身,則可合成較輕而強度足夠的材料作為牆中隔板,在不影響結構情況下,減低建築物負荷,並具隔音和隔熱等效果。他又補充說,下一步仍需更細緻的安全性研究,確保由廢物製作的材料完全無毒無害,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