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建構原子來製作新材料的概念是「跨學科」研究的產物。港大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施凱閔認為,那既是突破,又是困難之處。他指出,跨學科的新概念不能靠自我鑽研,需要更多地與別人交流學習所得,「就算我在那邊(蘋果樹下)坐一百輩子,我可能也想不到相關定律」。
談到有關新材料研究的源起,施凱閔指其團隊在看待環境問題時,想起五花八門的材料,如何對環境有幫助,最終結合十多名具環境與材料學科背景的博士生和博士後的討論,獲得「棄廢變寶」的成果。他特別強調當中交流的重要性,「當沒有互相學習的機會,等於把門關上」,而跨學科合作正是「把一道道門打開,讓大家接觸原來不接觸的事情,讓我們能夠有創新的意念,學科互通」。
「雙訓」師生較少
研究最大困難
但他又坦言,訓練傳統材料工程師或環境工程師,現存各有一套完整體系,並無創新誘因,現時年輕人也沒甚機會接受「兩邊訓練」。如要求參與的博士生,在研究過程中同時掌握兩類知識,其負擔等同讀「雙學位」卻未有同等回報,加上有機會參與交叉學科訓練的教師比例亦少,是研究時面對的最大困難。
■香港文匯報記者 馮晉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