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羅繼盛)香港日佔時期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日軍當時印行了大量「軍用手票」,簡稱軍票,以高兌換率強迫港人使用,以方便掠奪物資。在日本統治下,人民生活艱苦,沒有充足的食物供應,很多人只能以樹葉、樹根、番薯藤、木薯粉或花生麩勉強充饑。
香港於1941年淪陷後,日軍隨即宣布:「香港的統治方式將不會與韓國及台灣相同,而會視作一個堡壘看待。」日本着眼於香港的重要戰略價值,以法西斯手段嚴密防守香港、控制市民,並大力搜刮民脂民膏作為戰爭資源。
實行配給制 發軍票掠資產
香港日佔初期,日軍一方面沒收商人的資產,另一方面對居民的糧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實施配給制度。日軍又威逼當時發鈔銀行簽發1億元港元,以增加港元發行量,剝奪市民的大量資產。
日軍隨後印行大量沒有編號的「軍用手票」,簡稱軍票,並且以高兌換率強迫港人使用。初時以2港元兌1圓軍票,1942年7月改為4港元兌1圓軍票,至1942年中,日軍政府更廢除港元,軍票代替港元成為香港貨幣。
香港索償協會主席劉文接受本報專訪時指,當時港人若果繼續持有港元,便被日軍政府視為犯法,甚至會被斬首。市民為了生存,只好將所有財產、黃金等換成日本軍票,估計日軍在港共發行了19億5千萬元日本軍票。而日軍把印製出的軍票換成港元後,便會到二戰期間仍由葡萄牙管治的澳門購買糧食等物資。
劉文向記者展示一大版不同樣式的日本軍票,面額最少的是「一錢」,最大的為「百圓」。他指,部分主色為黑色的軍票是在日本印刷,而以紅色作主色則多在港印刷。
在日軍統治下,人民生活艱苦,沒有充足的食物供應,由1942年開始由日軍定額配給日用品如米、油、麵粉、鹽和糖。每個家庭都有一張定額配給許可證,每人每天只可以買六両四的白米。
食物價瘋漲 餓死者眾
由於當時糧食不足,很多人只能以樹葉、樹根、番薯藤、木薯粉或花生麩勉強充饑。其後白米亦缺乏,改為配給日本蘿蔔作糧食,定額配給制度終在1944年取消,改以自由買賣,但更多市民因付擔不起食物價格瘋狂通脹而餓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