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日本侵佔香港時期,民不聊生。 香港歷史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羅繼盛)日軍佔領香港期間,由於濫發軍票,香港物價飛漲,投機風潮澎湃,加上日人貪污成風,到了日佔後期,居民生活苦不堪言。
早在日軍佔領香港前,由於內地戰亂,大量人口來港避難,加上囤積居奇,米價急劇上升。據資料顯示,第四級米的下等米價格,由1937年6月的每百斤7.31元,升至8月時的9.16元,升幅達25%。雖然其後於1938年及1939年有所回落,但價格仍然比「七七事變」前為高。而據港府海關統計處於1941年的資料顯示,香港物價較1940 年同期上升了25%。
濫發軍票 通脹惡化
而日侵期間,通貨膨脹更趨嚴重,加上軍票不斷印刷,而且不得不印製更大面額的貨幣,促使通貨膨脹更加惡化,最終陷入惡性循環。以1941年9月與1943年5月的物價作比較,砂糖漲價19倍、食油漲15倍、白米漲10倍、紙類漲15倍。
直到日佔後期,物價漲幅更超乎想像,例如日軍實行配給售米,配給米的價格當初為軍票0.2圓1斤,而1942年10月被提高為0.3圓,1943年9月又被提高為0.375圓,至1944年1月一下子上漲到0.7圓。
當時,市民若需要額外的米,需在市場購買,其價格上漲幅度則更激烈。1943年5月時已是2.05圓軍票1斤,至1944年5月就超過5圓。香港索償協會主席劉文更指,1945年時,更出現單日米價浮動的情況,早上時為100圓軍票一斤,下午會升至200圓,晚上漲至500圓軍票一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