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羅繼盛)香港於1941年12月25日開始,正式踏入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淪陷期間,日軍在港強搶民產、濫殺無辜,可謂無惡不作。香港經濟幾乎陷於停頓,人口由淪陷初期的160多萬人,至1945年光復只剩下60萬人。
1941年12月7日,日軍進攻香港,當時守港主要有步兵7個營,包括英國兩營、加拿大兩營、印度兩營和香港義勇軍6隊,加上皇家炮兵團及港星炮兵團,配合皇家海軍等共約15,000人。經18天的激烈戰鬥,至12月25日時任港督楊慕琦投降。香港淪陷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這段時期稱為「三年零八個月」。
香港淪陷時期,很多主要工廠被日本人奪取,米、糖、麵粉、油都面臨短缺,需要定額配給。燃料短缺加上美國的轟炸,使公共運輸陷入停頓;造船業和建築業很多人都無家可歸。
同時,在港的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與有利銀行等外國銀行遭到清盤,英國、美國及荷蘭等同盟國的銀行家被迫住在小酒店。而兩間日本銀行,橫濱正金銀行和台灣銀行則在香港重開,並向外國銀行發出債項。
強迫「獻銅」 滙豐2銅獅險遭殃
日軍更曾發動「獻銅運動」,強迫市民將銅製品捐出以供日方製造武器,滙豐銀行總行的2隻銅獅子,及原放在皇后像廣場、現置於維多利亞公園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亦差點不能倖免。
由於沒有木柴進口,當時居民只好以傢具替代充當柴薪。到了日佔時期後期,由於天氣寒冷令生火取暖需求增加,香港大學、英皇書院及皇仁書院校舍等無人看守的建築物內的木製品均被搶走,獅子山上的林木也被砍伐一光。
由於燃油屬於軍需品,因此也十分緊張,電力亦只能提供有限度供應,例如於1943年,總督部就下令只限晚上8時至11時亮燈。而供水因需要發電,即使日佔時期水塘常因颱風吹襲而滿溢,但供水仍依然十分緊張。
市民不向日兵鞠躬即捱打被吊
香港索償協會主席劉文則指,前主席吳溢興兄長曾目睹有日軍將一個哭啼的嬰孩拋高,再用長槍刺死。有長者亦向他提及,當時市民若不向日本守兵行鞠躬禮會被打,甚至被罰「放飛機」,就是將受罰的人雙手吊起,並僅得腳尖着地,在烈日下不准飲水和進食,直至日落為止。
而二戰前香港人口有160萬人,戰後香港人口只剩下60萬人,三年多大幅減少100萬人。劉文表示,除了部分港人因戰亂返回內地,有5萬至6萬人被日軍迫當苦力,到海南島開礦,能夠回港的只有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