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金控‧太平証券(香港) 研究部主管 陳羨明
特首梁振英的第二份施政報告,將重點放在扶貧,除斥資30億元推低收入補貼,更將多項一次性扶貧措施恒常化,令基層最受惠。在政策資源流向基層的同時,亦能惠及中產,最終是要在穩定的營商環境下提升香港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
施政報告大手筆扶貧,相信主因是目前社會貧富懸殊加劇,社會矛盾日增,政府急增扶貧開支,是要盡快解決社會貧富分化引起的各種問題。可見,本份施政報告,體現政府從根本處理長期積存的問題和決心。
扶貧可持續性須充裕資金
然而,政府過往的理財哲學是量入為出,在大量盈餘下,過往亦只推出一次性為民紓困措施如注資關愛基金,現屆政府推扶貧措施,相關新政策令政府恒常性開支增加二百億元。一旦以恒常性支出來增加福利,政策的可持續性必須得到充足資金源支持,而且亦要考慮到,即使遇上經濟不利環境,亦能有足夠財力應付福利新開支,這難免要頗大財政承擔。
而只有經濟在保持持續增長的條件下,政府才有財力增加福利,解決貧窮、房屋等社會問題。不過,問題是,香港經濟已缺乏新增長點。以往物流業是本港的支柱產業之一,但隨着多年的工業產業內遷,在珠三角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下,很多進出口業務已直接從內地輸往世界各地,香港的物流業增速放緩,而迄今尚具一定規模的離岸貿易附加值很低,對本港的經濟增長貢獻已非常有限。
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亦面對尤其是上海、新加坡等地的競爭挑戰,香港金融業的優勢地位,是建基於中國資本賬目尚未完全開放的特殊環境下。隨着內地進一步開放,香港優勢似乎有所減弱。
那麼,本港經濟如何尋求新突破、尋覓有力的新增長引擎,令本港經濟可持續較快增長,確保港府財政收入可穩增?
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鞏固和進一步加強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本港連續20年成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綜合競爭力名列前茅,加上本港是中國的一部分,與內地關係更緊密、更獲中央信任,這些都是本港與世界其他金融中心不可比擬的競爭優勢。
應把握人民幣國際化機遇
香港如能抓住中國內地不斷開放的機遇,爭取透過CEPA及粵港澳區域合作,以此推動貿易、航運、旅遊、專業服務、高新科技等行業發展,就可進一步促進經濟的多元發展,增值升級。早前金發局提出多項建議,就值得研究和跟進,其中人民幣國際化就是必須牢牢把握的重要機遇。
其實,對如何搞活香港經濟,政府也有不少構思,例如政府對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人工島發展「東大嶼山都會」的規劃,不排除是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機遇和前景所在。
無論如何,政府着力化解貧窮問題固是應有之義,只有提升香港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才是解決香港社會長期積存問題的基礎。而一個穩定的營商環境則是提升香港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的前提。■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