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熱點透視專欄撰稿人 Andy Mukherjee
有一個原因會讓投資者對新興經濟體皺起鼻子:勞動生產率下降。
根據美國經濟諮商會,今年發展中經濟體每名勞工的產出將擴張3.6%。增速略快於2013年的3.3%,但遠低於本世紀最初10年每年常態的5-7%增幅。
勞動生產率增幅放緩,可能讓薪資和國內消費踩剎車,削弱新興經濟體想減少對富裕國家支出依賴性的努力。那也有助說明,投資人為什麼對這些昔日景氣大好的市場轉趨審慎。
誠然,發展中國家的表現仍勝過富裕國家。但期間的差距在縮小;這種差距也是投資人決定押注目標時的重要根據。據經濟諮商會的預測,成熟經濟體今年的單位勞工產出可望錄得1.5%增幅,高於2013年0.9%的增幅。
拖累發展中國家的兩大主因是印度和中國。今年印度的勞動生產率增幅料為2.7%,不到2007-2012年間每年平均6.4%增幅的一半。中國的情況比較好,預估今年增幅有6.7%,但仍遠低於2007-2012年平均的9.6%。
中國要把過剩的農村勞動力導入持續擴大的「世界工廠」,空間較小。以舉債帶動的設備和基礎建設擴張來提高產出的方式,也漸失動能。得靠技術創新才有望醞釀出新一波增長爆發。
印度方面,經濟表現平淡乏味造成生產率陷入停滯。企業不再投資於固定資產,而力搏財政赤字的政府也沒什麼餘錢改善勞工技能。
如果薪資增長快過生產率,那麼即便勞工薪資僅小幅增加,都有引發薪資-物價螺旋式上升的危險。不過當前只有印度有通貨膨脹的問題。新興市場投資者要應付的問題已經夠多,目前還不必擔心通脹。■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