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左起:陳人杰、黃修和、林鐿錄、朱尚峰都是跨境學童,大家坦言當中最難適應的是英文科和繁體字。 黃偉邦 攝
與港生一起生活利適應 香港仔工業校擬籌500萬擴建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歐陽文倩)不少跨境學童家長都希望子女能「就近入學」,以免奔波勞碌,但原來也有跨境學童家長,把孩子送到有寄宿服務的學校,與本地學生過上團體生活,讓他們更快適應香港。香港仔工業學校自去年重設寄宿制度後,至今已有約一成宿生為跨境學童。據了解,由於宿位需求頗大,校方擬將宿位由60個擴展到最少90個,並希望可以籌到500萬元進行改建。
有見現時香港的家庭結構漸趨複雜,父母因為工作等種種原因,未必能給予孩子最全面的照顧,故香港仔工業學校於上學年起重設寄宿制度。負責協調宿舍及學校的教師李慶堯表示,不少家長或校友都對重設宿舍感到雀躍,「不少校友會的海外分會都十分支持,所以我們1年內就籌到400萬元進行改建。現時60個宿位已經滿額,還有10多20個人在候補名單」。也因為如此,該校亦準備於明年擴建,增加宿位至最少90個,讓更多學生有機會一嘗入宿生活的滋味。
初不識廣東話 月後聽懂七成
60多宿生中,既有基層家庭學生,也有中產家庭學生,另外還有5位至6位來自深圳至四川的跨境學生,當中也有着不同的故事。李慶堯表示,自己曾遇過一位內地學生,去年7月的時候來面試,對方不懂廣東話、繁體字、英文,校方亦愛莫能助,「我們要求他先回去學習,稍後再來面試,看他有沒有進步,再決定是否錄取」。結果,8月再面試的時候,該位學生果然有進步,但為了讓他更努力克服困難,校方決定再設「障礙」,多加一輪面試,「到8月尾的時候,他已經能聽到七成的廣東話,也會看繁體字,現已在我們學校就讀」。
因父皆港人 想落葉歸根
黃修和、林鐿錄、朱尚峰和陳人杰都是跨境學童,大家來香港讀書的時間都只是幾個月至1年左右,坦言當中最難適應的是英文科和繁體字,而語文和數學則略有優勢。
他們都喜歡香港,認為這裡的人有禮貌、有規矩,整個環境也比較好,也因為多數人父親都是香港人,大家都有在此落葉歸根的想法。
曾居於江門及深圳的學生黃修和表示,自己已來港半年,初時不太習慣宿舍生活,「因為在宿舍很早就起床,而且以前在家裡,我就像『皇帝』,在這裡甚麼都要自己做,要自己清潔、洗碗。現在回到家,也不用工人幫忙洗碗,自己會主動去做」。
校長:同是港人應共享資源
校長余立勳表示,社會雖有反對跨境學童來港的聲音,但他認為,香港向來的文化,都是能包容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人,而跨境學童亦是香港人,理應可享用社會資源,只不過部分地區資源緊張,所以才有「怨氣」。
在他看來,就學額問題上,只要教育局着手分配,其實其他地區都可一起分擔,「像我們有宿舍,就成為了一個契機,有空間可以收跨境學生」。
此外,香港近年的本地適齡學生人口減少,跨境學童無疑為本地的學校帶來了一個人口高峰期,但在幾年後,學生人口又會再次下降,對此,余立勳表示︰「不斷加班、減班,對學校而言並不理想,因為大家很難拿捏資源的安排。其實,有時學生減少,也可以成為辦好教育契機,並不一定要將資源的投放隨着學生人數一起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