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影像背後都有初衷,在日益泛濫的資訊包圍下,要回到最初、追溯創作者的創作動機並不容易。著名編劇兼影評人林紀陶受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之邀,從過去十八屆的得獎作品中,挑選多部短片,重溫多位創作人拍片的心路歷程,他們最初到底為甚麼會拍片?又如何去說好一個故事?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伍麗微 圖:部分由主辦方提供
第十九屆ifva節開展在即,重頭戲當然是「短片及錄像比賽」,互動媒體組、公開組、動畫組及青少年組是孕育本地創作人才的溫床,而亞洲新力量組則吸引來自內地、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伊朗、韓國、日本等地區的參賽者,競爭十分激烈。觀乎過去十八屆的得獎者,如今不少仍從事創意媒體工作,有些甚至成為導演、動畫家,ifva對他們來說,或許是作品曝光的一個平台,或許是促使他們去創作的一個動力,也可能是第一個作品面世的機緣。曾多次擔任ifva評審的林紀陶便說,ifva是獨立電影的溫床,同時也培養了一批人才,他們活躍於廣告、設計、動畫、電影等行業。
尋找故事源頭
林紀陶此次一共挑選了十七部短片,其中八部是ifva開幕節目「我們一起愛自主」的影片。「從這麼多影片中挑選,讓我很頭痛,最後選出這八部,都很有代表性。」八部影片中,有第一屆金獎得主崔允信、黎子儉的《長途電話》,第二屆動畫組得獎者袁建滔的《球迷奇遇記》,許誠毅的《爛唹生》,麥曦茵的《他.她》,麥婉欣的《了了》,游靜的《我餓》,彭浩翔的《暑期作業》等。
林紀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故事變成作品中間會有一個過程。」這八部作品的創作者都已經從實驗拍片走向專業創作者,如今再去重溫短片,可以找到他們拍片的初衷,與拍攝風格的轉變。
「麥曦茵、游靜、卓韻芝之前拍獨立電影起家,現在都去拍商業電影。你看《他.她》,裡面有很多意象,畫面很乾淨,去到商業片,則更有自己的想法。」創作者的拍攝風格,在獨立電影裡更加明顯,像《長途電話》,是崔允信的第一個作品。「他很不容易,1995年才拿獎。」之後他遊走於獨立和主流之間,拍了《三條窄路》、《憂憂愁愁的走了》、《追蹤眼前人》、《愛情萬歲》等片,又成立「影意志」,如今再看《長途電話》,彷彿回到崔允信最純粹的狀態。
又如《球迷奇遇記》、《爛唹生》這兩部動畫片,林紀陶形容創作者袁建滔與許誠毅是「香港卡通發展史的關鍵人物」,兩人後來投身動畫界。袁建滔將「麥嘜」搬上熒幕,又參與製作《長江七號》;許誠毅則成為《史力加》動畫的設計師,對本地動畫發展影響甚深。「香港動畫好勁、好活潑。」
拍片的關鍵就是如何去講故事,如何把故事拍出來。那故事的源頭又在哪裡?短片《暑期作業》,則間接道出彭浩翔拍電影的心路歷程。「彭浩翔為甚麼會拍片?原來是因為交不到功課。在《暑期作業》裡,你可以看見他心裡對電影有潛在的愛好,也解釋了他為甚麼會喜歡電影、會拍電影。」
精彩影片大放送
開幕電影以外,林紀陶又策劃「ifva同你講故仔系列作品選」,精挑九部富香港特色的獨立電影,回味精彩時刻。其中許舒雅的《阿明》、甘文輝的《關公月下斬貂蟬》、盧海鷹的《香港仔》非常過癮,反映了香港創作人的技藝與創作狀態。
昔日ifva得獎者黃修平,去年憑《狂舞派》人氣急升,這次他也被ifva「拉落水」,舉辦工作坊,教大家「講故仔」。修平笑說:「我喜歡教東西,姑且班門弄斧教一下。」而他也挑選他最愛的一部作品--岩井俊二的《煙花》,連同他之前的三部短片一同放映。
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將於3月13日至23日舉行,屆時將有更多節目放送,各個獎項也隨即揭曉。你有心水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