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修 全國政協委員
「瓦努阿圖,我想住的地方!」深宵,一把稚嫩的童聲,令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在香港街知巷聞。一個南太平洋的貧窮島國,人均GDP僅3000美元。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先後兩次榮膺全球幸福指數最高。對比香港,人均GDP超瓦努阿圖十倍,社會先進,物質豐裕,市民本應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祥和。遺憾的是,本港政治爭拗不斷,社會充滿戾氣;踏入2014政改年,有關爭議更愈演愈烈。這對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香港是極為不利的。面對周邊國家與地區的奮發有為,若不想被邊緣化,我們只有一條路:以理性務實的態度,促成2017普選行政長官。也只有如此,才能為經濟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也只有如此,才能建設祥和宜居的香港,才能令港人自豪地高呼:「香港,我想住的地方!」
特首愛國愛港是中央要求也是民意所屬
其實,就特首候選人應否愛國愛港這一問題,早於去年三月,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已明確指出,香港是中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直轄於中央政府;特首要維護好中央與香港特區的關係,不僅要對香港特別行政區負責,也要對中央人民政府負責,這就決定了特首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中央政府不能接受與中央對抗的人擔任行政長官。至於何謂愛國愛港,喬曉陽表示,「老百姓心中有桿秤」。
那麼,這桿秤到底是什麼?愛國愛港有何準則?日前,某傳媒機構於街頭隨機抽訪香港不同階層市民,了解他們對「愛國愛港」的理解。結果顯示,市民眼中的愛國愛港有五大標準,依次是:支持「一國兩制」、奉行基本法、不可以做損害國家利益的事、向國家貢獻專長推動社會發展,以及「在國際爭議上,要以中國同胞(包括香港人)利益為優先」。
不久前,「真普聯」委託港大民意調查機構電話隨機訪問1000名18歲以上香港市民,當中38%受訪者支持提名委員會應按照政治準則篩選候選人,包括「愛國愛港」、「不和中央對抗」等,高於反對者兩個百分點;而反對提委會由四大界別組成的市民較首輪民調大幅下降11%,支持「公民提名」的市民亦較政府展開正式諮詢前大幅減少12%。
由上不難看出,市民對「愛國愛港」的詮釋,不要說代表香港特區的行政長官,就算是一個普通市民都應該具備的行為準則。調查顯示市民大多已承認香港回歸祖國這一事實,正視到香港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轄下的特別行政區,特首需與中央保持密切關係,亦須向中央負責這一基本常識。而「愛國愛港」正是未來特首的基本條件,是政改符合政治層面要求的具體體現。
落實普選是廣大市民願望
春節過後,政改諮詢忽然大吹冷風,持悲觀情緒的政圈中人越來越多。對此,筆者極不認同。原因有三:
首先,普選行政長官是市民的期盼。香港歷經一百多年的港英管治,港督由英國直接委派,港人從來無權置喙。這種在自己土地上淪為「二等公民」的屈辱,隨着香港回歸祖國已經徹底洗脫。當年,中央政府本着對港人負責的精神,基於對港人的信任,將《中英聯合聲明》未曾涉及的普選概念寫入基本法,以期本港民主進程向前躍進,令港人真正當家作主。回歸後,本港為政改問題爭拗了十幾年,市民已相當厭倦,大多希望盡快解決普選問題。所以說,成功落實2017年普選行政長官,不只是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亦是廣大市民的共同願望。
其次,隨着政改的深入,市民已漸趨理性。自去年底推出政改諮詢方案以來,以林鄭月娥司長為首的「政改諮詢專責小組」透過不同方式、不同渠道與社會各界人士會面,收集各界意見。隨着對普選、對政制改革的認識漸趨深入,大部分市民均希望依照基本法,循序漸進,如期落實普選。筆者相信,隨着十八區區議會陸續於地區層面推廣宣傳基本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市民撥開反對派的迷霧,以理性客觀的態度面對政改現實。
至於立法會議員,雖然他們擁有政改否決權,對政改方案能否通過起着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所有立法會議員,無論何黨何派,都是民意的代表,任何決定,都需以民意為優先考量。這一點,筆者相信每一位議員都心中有數。
和衷共濟 爭取政改共識
在政制改革過程中,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清楚民主發展必須經過漫長的過程。想一蹴而就發展民主,想一步登天實現民主烏托邦,都是不切實際的。所以,必須看清激進反對派破壞普選的卑劣行徑,同這種出賣港人、損害國家與香港利益,分化兩地同胞感情的亂港分子劃清界線。
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反對派溫和人士,能夠以基本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相關解釋和決定為依據,以民意為依歸,以和平理性的方式,兼顧社會各界、各個階層、各個黨派,以及中央的想法,為香港的未來,進一步收窄分歧,凝聚共識,依法落實普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