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財政預算提出每年向大學提供2,400萬元,以推動將香港出色的科研成果產業化。圖為吸引不少科技企業進駐的香港科學園。資料圖片
擬推本地成果商品化 過來人盼政府再「加碼」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為提高香港科技創新及相關人才的競爭力,剛出爐的財政預算案從年輕學子入手,分別向大學提供科技創業資助,以及提早於中學起培育資訊科技尖子。其中針對6所有提供理工科目的大學,政府將通過創新科技基金,提供每年2,400萬元科技創業資助,作為所推薦的科研項目的種子基金,鼓勵大學師生創業,推動本地科研成果的應用和商品化。各大學都對此表示歡迎,但有大學創新創業專家,以及年輕科技企業的過來人都認為,有關資助力度未必足夠,期望政府未來能於金額及其他配套上「加碼」。
為進一步鼓勵大學的科研成果產業化,財政預算案提出透過創新及科技基金,向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理工大學、城市大學以及浸會大學提供每年合共2,400萬元的科技創業資助,進行下游研發。各校可推薦傑出的科研項目,利用資助作為種子基金,支持由大學師生成立科技初創企業。同時,大學可自主決定能夠獲得資助的科研項目數量,評審準則有待公布。
帶動創新文化 提升港競爭力
多所大學都對新推的科技創業資助表歡迎。港大相信此舉可鼓勵師生投入創新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帶動建立勇於創新的思維文化。科大亦指該校已設有多個創新創業計劃,並會積極回應政府的新基金資助,進一步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兼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亦認同,新措施可加強推動學生有勇氣將科研成果產業化,不過每校每年只400萬元金額,反映政府不願承擔風險,「要發展創意科技教育,重點是培訓創意創新思維、奮鬥力、毅力等,而非企業能否賺錢」。
他舉例指,若揀選20個項目發資助,每項目僅得20萬元,假設一組有5名學生參與,最終每年僅100人受惠。他認為若措施有初步成效,政府應於明年財政預算案再「加碼」。
勉踏出第一步 需有配套支持
2011年起透過種子基金資助學生踏上創業路的理大,負責計劃的企業發展院助理院長朱志賢認為科技創業資助可發揮起動作用,「最起碼可以鼓勵學生踏出科技創業第一步」。他又表示,創業是高風險的工作,對於沒工作經驗的大學生更有難度,外國數據顯示初創企業能於3年至5年後仍生存已是寥寥可數,以該校創業種子基金計劃為例,未足3年已有三成公司因業務、負責人升學等原因而結業,所以除金錢資助,學生亦需要專業指導、商業網絡支援等配套支持。
「星之子」陳易希2011年於科大甫畢業即創業,主打手機網絡程序、網上平台。身為過來人的他認同「萬事起頭難,相信政府新措施可助科技企業『成型』」,不過他亦強調,香港科技企業面對內地及外國的市場競爭時,如何繼續生存才是最大問題,期望政府除亦能於其他配套支持上能加大力度。
政府牽頭試用 盼產學研接軌
城大畢業生陳子翔藉母校研發的「轉基因鯖『魚將』魚卵類雌激素檢測」技術創立生物科技公司。他亦認為要鼓勵大學生將科研成果產業化,不可單以基金支持,「最重要是如何幫忙將商品推出市場,例如由政府牽頭讓公營機構率先試用,企業再根據意見改良,吸引更多人使用,讓產學研接軌」。
他又直言,香港一方面推動學生發展科研,惟後續支援卻令人失望,「以我們的檢測技術為例,政府只表示要有更多的外國先行者試用,才會放心使用,令香港研究的技術反而率先引入歐美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