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絲
春節假期,網絡上有兩個最為熱鬧的話題,一是吐槽春晚,另一是圍繞放鞭炮而進行的口水戰。很多人認為,放鞭炮是陋俗,現在各地的霧霾都如此嚴重了,那些放鞭炮的人還嫌空氣的質量不夠差,還要為了一時快意而加大污染的力度。況且,鞭炮發出的噪音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我的QQ上有不少媒體編輯,都是剛為人父母不久的年輕人,那幾天,很多人都更改了QQ的簽名,對不講道德、三更半夜亂放鞭炮的行為表示深惡痛絕。我完全能夠想像,那種幼兒睡至半夜突然被一聲巨響驚醒,隨之大哭不止的情形,這種時候,無法安撫又無力阻止的父母,有痛恨情緒是難免的。
不過,有反對的聲音,也有不少支持的群體。支持者認為,過年放鞭炮是有着近千年歷史的民間習俗,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一些城市也無明文禁止,對這種增進喜慶氣氛的行為加以譴責,似乎不太合適。因而勸諭反對者持以理解和寬容的態度,反正一年只有一次,忍一忍就過去了,也就是十來天的事。由於雙方的立場不同,對話也不是在同一個點上,就像雞同鴨講,誰也無法說服誰,幾個回合下來,往往就演變成為了一場罵戰。到最後,大家過了一把嘴癮,精神上勝利了一回,氣消了不少,也就暫且擱置不提了。
如果只是言語層面的衝突,還算是比較文明的,事實上,因為放鞭炮導致的糾紛並不少見。我就目睹了一次比較劇烈的衝突:幾個半大不小的孩子,看到有女性走過,就悄悄點一顆鞭炮丟到其身後,隨着一聲炸響,女性多被嚇得花容失色、手舞足蹈。幾個孩子就在一旁哈哈大笑。他們在捉弄一個姑娘時遇到了麻煩。姑娘的男朋友和家人就跟在身後不遠處,看到幾個孩子作惡,自然要上前來指責。隨後孩子的父親又一味護短,認為對方大過年的跟幾個孩子較真,太缺乏氣量。最後雙方言語失和,大打出手。警察趕來將雙方都帶了回去,估計這一次春節,雙方都沒過好。
這樣的事情並不只是見於現代,古代也有。清人陳恆慶的《諫書稀庵筆記》載,清末之際,京郊外有一塊空曠而平整的荒地,名為鴨嘴溪,洋人常在此處賽馬。有一年春節,人們湧集到鴨嘴溪觀看賽馬,有一漂亮少婦騎驢經過,一少年書生存心捉弄,點燃一顆鞭炮丟到驢後。驢受驚揚蹄,將少婦掀翻在地,落地時,少婦的右乳被石子劃破,導致血痕滿衫。少婦的丈夫聞訊趕來,一把揪住肇事的書生,指責他心懷不軌,存心侮辱輕薄婦女,拉他到宛平縣城見官。
縣令陳恆慶讓穩婆驗少婦的傷,發現只是皮肉外傷,敷以藥物,已經止住了血,又得知書生是宛平秀才,念及他的功名得來不易,就沒有定他侮辱婦女的罪名,只是以尋釁滋事罪打了他二十板手掌心,了結此案。
古今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其實並不是偶然的。中國的傳統文化講人情,強調道德自律,有所為又有所不為,但是遇到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人,就很難形成約束力。於是很容易形成一種悖論:用法規進行約束治理,人們會覺得不近人情,方式粗暴生硬。譬如早些年不少地方都禁放鞭炮,可是一段時間後,又在「年味淡薄」、「傳統丟失」的呼聲下再度開禁。然而,僅是寄望個人的素質修養,形成道德和行為上的規範,又很難實現。畢竟不同個體之間的素質修養,是參差不齊的。就像有人專門在半夜放鞭炮,根本不考慮周邊環境及他人的感受,受擾的人也是無可奈何。由此延伸,包括近年曾引起廣泛爭議的城市養狗、大媽跳廣場舞,其實都是有着相同癥結的社會現象。
要想在傳統與社會文明之間尋找到一個共通點,沒有規矩的話,就無以成方圓。一個有序的社會,除了呼喚道德上的自律,彼此互為包容尊重,也需要普羅大眾的思想觀念的更新,以及制度的完善和有效監管。如此不同的群體才能和諧共處,真正體現出現代生活的高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