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
民主黨對於中央邀請全體立法會議員到上海考察,並討論政改事宜,仍然有許多疑慮,認為這個時候訪問上海,「係咪做場戲?」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表示, 這個問題,民主黨還要作出討論再作決定。這個態度,已經比斷言拒絕不會參加靈活得多。
這一次訪問上海的安排,絕不是「做戲」,訪問有三個意義。
第一,緩和關係。民主黨一直說期望回去內地看一看,了解內地的變化,也認為中央和「反對派」的關係太過冷淡,沒有建立對話的關係。這一次可以說是良好的機遇。一回生,兩回熟。香港特區是中國的一個行政區域,地方的議會和中央政府老是不交往,並不是好事。彼此能夠對話,了解對方的想法,有利加強互相了解,澄清誤會,防止極端。香港立法會議員和中央政府建立對話關係,有商有量,這對香港整體利益是有好處的。選民都希望立法會議員和中央保持正常關係,全然不來往,會令選民失望。
減少誤會 增進互信
第二,對政改逐步達成共識有好處。在政改諮詢意見過程中,立法會議員和中央有自己的底線。 如果以為現在雙方已擺出底線,已成定局,冇得傾了,這種想法不符實際,沒有考慮到事情發展的階段性。現在還有時間, 還可以互相了解對方的困難,這樣可以逐步縮窄分歧。拒絕對話就會出現誤判,令政改功虧一簣。中央有誠意聽取香港各界的意見,也希望了解各界的疑慮。例如說,有些人猜度中央的意圖,認為如果首次特首普選實行提名委員會提名,以後民主進程就會凝固,中央不可能讓本港民主進程更進一步,今後提名委員會的人數和比例將永不改變,候選人的數目也不可以改變。事實是否如此?反對派不斷把自己猜測當成事實,本來有機會拉近距離,也變成越走越遠。互相猜測對方的敵意是最愚蠢的。如果有機會面對面講清楚,就可以避免無謂的猜測,拉近距離。中國有句俗話,「近城隍廟,為何不求一支好籤?」對話代替猜疑,化解不信任,可避免一拍兩散,錯失機會,這是最好的方法。所以說,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不是做戲,而是對話。
第三,實地考察內地的發展情況和改變。許多事情,光是道聽途說,三人成虎,永遠掌握不到實際情況。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作為「一制」之下的香港立法會議員,應實地看看內地的改革有什麼成果,了解上海自由貿易區今後怎麼樣落實,這樣才有助香港跟上潮流,有的放矢,提高競爭力。這對七百萬港人都有好處。立法會議員為港人謀福祉責無旁貸,如果對內地的進步不了解,仍然用幾十年前的眼光看待內地,然後在立法會的殿堂裡,閉門造車,誇誇其談,那麼開出來的「藥方」能否對症下藥,似乎有點「隔山買牛」了。現在全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在內,都鼓勵本國的青年學生學習中文,不斷派人到中國去考察,認識自己有什麼不了解中國的,找尋和中國的差距,以便於保持他們國家的競爭力。香港立法會更需要有「內地通」。民主黨如果要爭取中產階級的票源,連了解內地的機會也拒絕,又怎能夠令中產階級相信,民主黨可以為他們開拓內地的現代服務業市場,為他們爭取利益?
拒絕對話 中產失望
所以,能夠去上海考察,能夠與中央對話,這就是一次豐收。令人鼓舞的是,反對派裡面已經出現「訪問上海不必綑綁」的呼聲。事實上,反對派裡面有不同的政治光譜。有一些是死硬反共的,他們比台灣的國民黨更右,國民黨有大量「立委」訪問大陸,連民進黨的領導人物也訪問大陸多次。香港極少數政界中人,以花崗岩頭腦看待與內地對話交流,死抱對抗立場,最終必被主流民意邊緣化。
事實上,反對派的選民並不是少數抱死硬對抗的人,有一些是客觀持平的中產階級,這才是反對派的主要票源所在。湯家驊也說:「作戰的兩國都可以為停火而進行會談,我們為什麼不能去上海談一談?」,民主黨又何必懼怕?如果因為被蘋果日報的李怡罵幾句「立場模糊」,就不敢去上海,那實在太膽小了。如果司徒華還在,他一定會痛斥李怡鼠目寸光,連對話爭取也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