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了兩項活動後,竟然泛起此情不再的愁緒。第一項活動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於2014年3月6日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主辦的「西九文化藝術:戲曲中心茶館劇場模擬體驗;另一項活動是香港電台於3月9日假香港大學百周年校園李兆基大會議中心大會堂舉行的「世紀粵曲選舉」頒獎禮。
前一項活動以茶館代歌壇,期望能重現珠海絃歌的情景,特意請來香港演藝學院中國戲曲學員及阮兆輝先生表演曲藝及南音。我十分欣賞西九文化區管理局一班好友的誠意和努力,但對於我這個曾接觸歌壇前輩的人來說,當夜的環境不能讓人有置身舞榭歌台的感覺。
至於後一項活動揭曉十三首世紀粵曲名單,歌伶曲全軍覆沒,「四大平喉」芳踨杳然。坦白說,這個結果我絕不詫異,因為我一向認為始自上世紀八十年代,「班味歌」已經成為主流,就算「廣東曲藝團」的表演也「動作多多」,有時更是穿上戲服「綵唱」。戲曲界關注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工作小組提交《對「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的意見》的文本中,只提出「所有核心文藝設施的設計均應可符合戲曲演出的要求,政府亦應考慮不同戲曲劇種的需要,設立:(1)一個1,200座位的劇院,供大型的戲曲演出,最符合經濟效益;(2)一個300-500座位的劇院,供小型戲曲演出活動;及(3)一個100-400座位的小劇院,供木偶、皮影等民間藝術演出,以拉近演出者與觀眾的距離,引發互動的效果」;並沒有提出興建茶館的要求,就因為一眾顧問均懷疑歌壇的生存空間。但在2003年,我曾就高山劇場的發展提出「戲曲城」的概念,後來由區文鳳執筆草擬成《粵劇戲曲中心計劃》,提交粵劇發展諮詢委員會。到了2006年一次西九諮詢會上,召集人周梁淑怡對這個概念非常感興趣,最後吸納入西九的藍圖內。我當時的構思是在「戲曲城」的核心設施包括一間茶館,有小型舞台,容納 200至300名觀眾,觀眾席分兩級或以上的不同水準座位,以便於觀眾席後或兩側可安排為遊客而設的坐桌,提供中式小食。
我想到硬件的設計,但忽略了軟件的不存在。原來在這個世代已經沒有爐峰唱晚的情懷,眾多的樂社只在追尋舞台的喜、怒、哀、樂,至於歌者婉轉沉吟、行腔歎詠,已非今天粵曲愛好者那杯茶。所以今天要重現當年歌壇盛世,簡直是夢話,只有迎合今天市場需要,才有生路。但一回想陳錦紅女士在台上演唱《故國夢重歸》的情景,緬懷那種「末世風情」,卻實在令人陶醉,我畢竟是屬於「過去的一世」。■文︰葉世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