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黃蔚澄建議政府投放資源改善對高危目標的跟進工作。王維寶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王維寶)近年青少年自殺個案時有出現。撒瑪利亞會指出,現時本港大多數學校都沒有向學生提供預防自殺所需的情緒支援,故在近年推出「友伴計劃」,旨在培訓參加的學生預防自殺的知識及技能,並向朋輩傳播有關資訊。有父親對女兒自殺身亡前未能及早發現,感到非常內疚,更一度意欲尋死,認為政府應加強培訓精神科醫生,令有潛在抑鬱症者及早治療,減少患者輕生的機會。
港大研究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2年間,青少年自殺率上升19%,平均每周都有1至2名年屆15至24歲的年輕人尋短見。撒瑪利亞會早前的研究指,年輕人傾向與朋友而不是長輩傾述他們的問題,認為應確保校內能夠提供有效的朋輩支持機制。
撒瑪利亞會於2010年於部分學校推出「友伴同行生命互勉計劃」,旨在培訓參加的同學預防自殺的知識及技能,並向朋輩傳播有關資訊。調查發現參加者在接受培訓後,除自身更懂得處理個人情緒問題外,同時亦會較為主動聆聽身邊朋輩的情緒問題,希望在朋友出現輕生念頭前加以開解。
倡加強培訓治療潛在患者
聽障教師李菁於2008年跳樓自殺,其父李光興數年來一直對未能及早發現女兒輕生念頭,感到非常內疚,更曾打算尋死。他指出,當時致電社署支援熱線,社署指需時一周才能派人跟進其個案。他認為政府現時未有足夠資源及早幫助有自殺念頭的人士,期望當局加強培訓精神科醫生,令有潛在抑鬱症的人士能及早獲得治療。
撒瑪利亞會心理學顧問黃蔚澄表示,現時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低,青年失業率更高達20%,令年輕人自殺率不斷上升,建議政府投放更多資源,改善對高危目標的跟進工作,及早打消青少年自殺的念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