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大都市的發展歷程看,如果一個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只有一個中心,「城市病」將會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日益凸顯,北京正面臨這一困擾。而從日本東京、法國巴黎的城市發展建設過程看,它們都經歷了從「單中心」向「多中心」城市空間佈局轉變,很多做法值得借鑒。這些超大城市往往經過三五十年的發展,最終形成多個副中心或新城相互補充的格局,副中心通常選擇建設在交通節點,與主城區間保持半小時左右車程,主城區保留必要的職能,如國際城市的金融職能、國內政治中心職能等,其他職能則疏解到周邊副中心或新城。
東京:環市輕軌連接七大「副中心」
隨著戰後人口的恢復性增長、大企業紛紛向東京集中和國際化戰略的逐步實施,東京原有的單中心城市結構變得難以適應,過度擁擠和城市蔓延情況相當嚴重。
1958年開始至今五十多年中,東京三次實施「副中心」戰略,現在共有7個副中心,每個副中心既是所在地區的公共活動中心,同時也承擔東京作為世界城市的某些職能,形成了分工明確、協調互補的網絡化城市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集中國際控制功能、擴散次級功能、控制城市規模過度擴張的目標。
在建設副中心時,東京非常注重交通網絡體系建設,首先修建了一條環市中心的輕軌線,依托各個交通樞紐中心把各個副中心連接起來,之後再次這些副中心為起點,修建了眾多呈放射狀、向近郊或臨近城市延伸的輕軌線,並在線路末端發展起新的中小城市和工業中心。
東京的「副中心」一般選擇在交通節點,有大量未利用土地,未來有發展潛力的地區。副中心不僅是商業中心,而且成為高度獨立的具有多種功能的地區綜合中心。
從城市功能看,目前大東京都市區正在形成中心-副中心-郊區衛星城-鄰縣中心構成的多中心構架,各級中心多為綜合性的,但又各具特色,互為補充。在傳統中心區域,專門發展作為世界城市須具備的國際金融功能和國內政治中心功能,並向副中心疏散其他城市職能。
新宿、澀谷、池袋等七大副中心,位於距中心10公里範圍內,主要發展以商務辦公、商業、娛樂、信息業為主的綜合服務功能、新宿經過近30年的建設,已成為以商務辦公和娛樂功能為主的東京第一大副中心。郊區衛星城以多摩地區八王子、立川和町田為核心,距中心約30公里,以居住功能為主。在東京外圍縣確立川崎、橫濱、千葉、築波等八個鄰縣中心,距中心約50公里。其中位於茨城縣、距東京約60公里的築波自1963年起,只接納從東京建成區遷出的科研教育機構,建設以研發為主的科學城。
巴黎:高標準建設新城別具一格
巴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單中心」發展,傳統的城市中心是巴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了滿足巴黎日益增長的商務空間需求,保護巴黎古都風貌,1960年開始巴黎提出在外圍設立城市副中心,以平衡城市佈局,分散居住人口。
巴黎的新城集中在巴黎周邊30-50公里範圍內,距離巴黎市30分鐘路程,一般選擇原有城鎮較為密集的地區率先發展,目前形成5個新城,另外,在新城和巴黎市之間,距巴黎市10公里左右的圈層上建設了9個副中心,
巴黎試圖通過高標準的規劃建設新城和副中心,達到疏解中心城壓力的作用,其中塞納爾新城和拉德方斯副中心就是典型案例。
塞納爾位於巴黎市東南郊,距離巴黎市約30公里,大約需30分鐘車程,便捷的交通使塞納爾新城和巴黎市在空間上保持了緊密聯繫。塞納爾被規劃建設成一個極富創意的「四方城」,每邊長約1.4公里,面積2平方公里,處於幾條交通幹道的交匯處,位於多組團結構的幾何中心,為10個市鎮服務。四方城由大型商業、賓館、辦公寫字樓、娛樂、餐廳文化學校、水族館等組成,實現了新城的綜合功能。另外,政府努力使60%-80%的塞納爾居民就地工作,避免了睡城及交通壓力。
拉德方斯是巴黎市中心周圍九個副中心之一,位於巴黎市西北塞納省的塞納河畔,距凱旋門5公里,與盧浮宮、協和廣場、香榭舍利大街、戴高樂廣場在同一條東西主軸線上。現在是巴黎最大、最重要的商務、商業中心,也是歐洲目前最大的CBD。
地下交通是拉德方斯最大的亮點。通過開闢多平面的交通系統,嚴格實行人車分流的原則,車輛全部在地下三層的交通道行駛,地面全做步行交通之用,為從而保留了充分的地面空間和街面的完整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