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鄭新業指出,網上有傳言說要將保定立為「副都」,傳言背後反映出的是對京津冀三地能夠更緊密的期望。京津冀一體化需要建立這一地區資源互換、重新配置的無阻礙通道,在城鎮間形成互惠關係。分攤稅收、支出業務成本,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分流輸出一部分經濟產業,北京應有所考慮。
「京津冀三地一體化之所以越來越被關注,其動因還是在於北京作為巨型城市對資源的需求仍在不斷擴大。」鄭新業說,比如河北是鋼鐵大省,因為環境問題,有人提出河北鋼廠需要降低產量,可如果產量下壓,京津乃至整個華北的鋼鐵需求就會得不到滿足。而對河北省自身來說,其自身經濟發展問題也沒辦法解決,需要來自北京方面的財政支持或政策傾斜來彌補。至於環境問題,需要做的不是壓產能,而是升級污物處理系統,加強排污管制,實現清潔產能,上海外高橋的「清潔電」就是一個例子,而這方面的資金、人力、政策投入也應由北京來協助完成。所以京津冀一體化需要建立這一地區資源互換、重新配置的無阻礙通道,在城鎮間形成互惠關係。
鄭新業還將目前京津冀之間的關係,比喻成「類似於中國和歐洲在氣候問題上的對話」。一方面歐洲認為中國是全球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意見很大,而中國又需要維持生產來保證自身經濟健康和社會穩定,另一方面歐洲又對中國的經濟資源有所依賴。「京津冀之間的關係何嘗不是如此?」
由此,鄭新業認為,分攤稅收、支出業務成本,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持,分流輸出一部分經濟產業,北京應該對這些有所考慮。另外,政府部門也應該考慮在京津冀實行戶口互通,只有在社會保障和福利相同的情況下,人才和資本才會真正流動起來,達到有效的資源配置。
從政府管理上來說,鄭新業認為,要加速三地一體化,當務之急是要解決三個省、市政府部門協調不夠的問題,應整合上升至中央層面協調,成立京津冀協調委員會,在國務院系統也應成立相對應的華北事務協調中心,要在制度上從橫向省市間協調轉變成中央立體管理。
鄭新業還介紹,京津冀三地一體化並不是新概念。早在七八年前,北京與河北就開始聯合實施「稻改旱」工程,退稻還田,把耗水量高的稻田改成旱田,保證潮河水更充分地供給密雲水庫,以緩解北京用水緊張局面,獲得了雙贏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