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新地與香港三聯再次聯手舉辦「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評委來自兩岸四地。 新地提供
年輕人心中都有一團火,只要給予機會,所爆發出來的創作能量不能小覷。新鴻基地產(新地)與香港三聯書店(三聯)攜手舉辦的「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自2006年起已成功幫助33位年輕創作人出版首部個人作品,發掘出一批潛力新人。今年比賽來到第五屆,將範圍延伸至台灣與澳門,讓兩岸四地的年輕人能夠在創作中互相交流。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霍蓉、倪停
兩岸四地齊競技
今年的比賽主題為「發現」,香港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李安笑言,這個題目很有「鼓動性」,希望能激發年輕人的無限創意。去年的比賽首次推廣到內地,最終獲出版的十本書中,有近半數出自內地作者之手。李安說,兩地年輕人的創作風格很不同,內地的作品有時代厚度,香港的作品則注重自我的內心表達。例如漫畫《去一個不用被吃的地方》,作者陳妮妮從蘿蔔與小兔的故事說起,探討何所謂價值,與如何去走自己的路。「我覺得很有寓意在其中,也許是內地過去一直以來要很重視集體而犧牲自我,這些東西都在作品中有呈現。例如還有一本《不存在的旅行》,內地的交換生去外國很多地方,所敏感的是那些自己不能暢所欲言的人,以及在很多文化交雜下的一種困惑,或是自己的身份問題。內地還有一本書是《往回跑》,作者創作短篇小說來回應古今的詩歌。像這些創作,香港可能比較少。」
但香港年輕人的創作特色是富創意地使用各種媒介來呈現自己的生活、內心,或是面對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比如設計感十足的《69°N 51°W》便是結合文字、插畫和音樂,來講述作者由冰島遊歷到格陵蘭的見聞及想法,整本書呈現的除了書寫與記錄,還是一種充滿藝術感的「書」的概念。
李安說,剛開始將比賽範圍擴展到內地,心中是有些擔心,「怕和內地比。」後來完全放心,「香港的年輕人很有個性,而這正是創作所需要的。所以香港這些書的設計,每本的大小風格都不一樣。等到北京三聯出簡體版,我們又請了內地的設計師重新設計,封面變得較為統一,看起來是一套。這說明兩個地方審美也不同,都很好,只是那種好是大家不一樣的。」
今年比賽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台灣和澳門,李安希望能激發年輕人心中「那團火」,也促進兩岸四地年輕人的文化交流。「太多人說年輕人很負面,但我覺得,如果他的內心世界被你激發,他們會很投入。過去有些作者,甚至真的辭去了工作來創作。他們其實不為甚麼,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贏,贏了也只是出本書,沒有甚麼錢,但他們想完成這件事,因為這是代表他自己的。你知道寫一本書和寫一篇文很不一樣,一篇文最多和別人合集,但一本書是屬於你的,整個設計、美學你都能參與。」
她忍不住要給想參賽的人一個小tips:「很多朋友以為贏不了就等於沒有機會出書,其實不是,他們不了解這個行業是可以自己來敲門的。所以這對我來說是很珍貴的平台,我們很難去找他們,由他們來找我們其實容易很多。」
評委陣容分量十足
比賽還有一個特色,入圍者有機會接受評審的一對一創作指導。本屆請來的評委陣容份量十足,包括著名作家王安憶、台灣著名演員張艾嘉、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黃修平、北京劇場導演田沁鑫、作家鄧康延、香港網頁設計師兼新媒體藝術家朱力行、台灣書籍裝幀設計師黃子欽、插畫家鄒駿昇,以及澳門作曲及填詞人李峻一。黃修平表示,香港電影最缺劇本,劇本寫作在文學根底層面十分薄弱,希望通過比賽「為電影界添新養分」,也讓喜歡影像的人與文字人有交流。黃子欽則認為,比賽的可貴之處,不是最終的成果,而是「看不見的種子」。他動情地說,種子是寂寞而安靜的成長過程,真正的創作也正是孤獨的過程。「年輕的作品最可貴在於提問的態度和提問的可能性,創作的本質已經蘊含其中。」鄒駿昇則鼓勵年輕人突破文字的框框,他笑言自己小時候成績不好,因為對文字的專注力不夠,但對藝術則非常敏感,現在通過創作也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創作與生活都應有各種可能。長期從事紀錄片製作的鄧康延也是本屆的評委之一。他認為,不僅僅是書才可以被閱讀,紀錄片也是一種閱讀,紀錄片也是書,並表示本次評選中也會關注在紀錄片方面有所特長的優秀者,因為之前的幾屆評選中,還沒有紀錄片類型的出版物。
比賽詳情請參考活動的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youngwriters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