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琴台客聚:劉以鬯的「暢談」


放大圖片

■ 從該書中可看出劉以鬯的文學理念。

黃仲鳴

打從五十年代開始,劉以鬯一直是香港文壇上的一位「異人」。說他是「異人」,那是一點也沒錯的。他一手寫通俗文學作品,賴以維生;一手寫高雅文學,彷彿是個「精神分裂者」。同時,他的職業是副刊編輯,在以商品為先的報界裡,他每「忤逆」老闆的主意,在大眾化的副刊裡「暗」落嚴肅稿件,造就了不少文學後輩,如西西、也斯等。這還不是「異人」?

夜讀他的《暢談香港文學》,卻又有一番感受。這書收輯了他對香港文學不少見解,如研討會上的講談,如接受電台訪問的稿子,如書的序言;當然,還有他的懷人憶事。內容雖然龐雜,但終歸來說,他的文學思想和理念,卻已一目了然。劉先生雖然在報刊大寫通俗小說,卻不能說他不是一個嚴肅文學家。他對雅與俗的態度,在〈香港文學的雅與俗〉中,有明確的见地:「嚴肅文學自有其價值,但俗文學不一定都是壞的。俗文學可分兩類:一是通俗文學,一是庸俗文學。通俗文學也有好的;庸俗文學都是低劣的文字商品。」即是,通俗並非庸俗,甚至低俗,他這分野,證諸他在報刊所連載的通俗文學,有時候是頗「雅」的。他引用季羨林的話說:「雅和俗之間的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不錯,有些作品每被視為「俗」,但當被一些學者、文評家發掘後,就變成「雅」的了,正如張愛玲、金庸的小說。劉先生的一些作品又何嘗不是如此,近年經過「翻新」後,重加出版,不是「雅」起來嗎?而庸俗是雅不起來的,這就是劉先生的觀點。

書中有篇〈香港文學的起點〉,是劉先生的洞見。他不理文學的新與舊,將香港文學的起點定於一八七四年,是因為王韜這年與友人合辦了《循環日報》,自任主編,開創《循環日報》副刊,經常在副刊裡發表文學作品。王韜學問精深,「有多方面的才能,也有多方面的知識,因此取得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他引忻平在《王韜評傳》中的話,指王韜在《循環日報》副刊寫了「不少詩詞、散文,各種文藝小說與粵謳」。王韜也寫粵謳?劉先生為此作了詮釋:「粵謳,是一種用廣東話表達的文學形式,王韜來自上海,能夠在香港文學的萌發期就在《循環日報》副刊裡發表粵謳,足見他的多才多藝。」

王韜談狐說鬼的聊齋式小說,我看了不少;但粵謳卻無緣一讀。這「提點」很重要,曾想翻遍現存的《循環日報》來求證,卻苦於俗事纏身,未能「竟業」。那還有待將來了。一部《暢談香港文學》,確可看出劉先生的暢所欲言。「暢」同「鬯」,「暢談」就是「鬯談」。

書中不少篇章,劉先生「暢談」他在報章副刊工作時的經驗,對報刊老闆的商業頭腦,滿不以為然,甚至指為扼殺高雅文學的兇手。

但報刊既是商品市場的消費品,沒有了銷數,又如何維持呢?這值得我們深思。

相關新聞
五月視藝盛事中的本土:視藝展覽中的香港 (圖)
「塑舊型新」--香港雕塑學會聯展 (圖)
嶺南畫派第三代名家《古意今情--胡宇基作品展》 (圖)
新晉藝術家何鳳蓮個展「大自然的力量 你看到什麼?」 (圖)
光影作坊「彩色香港 40s-60s」 (圖)
藝訊:港志願者助力COART藝術現場:年輕就要去冒險 (圖)
藝訊:本地創作 合輯繪本《乒乓》再起動 (圖)
百家廊:香港生病 內地吃藥 (圖)
琴台客聚:劉以鬯的「暢談」 (圖)
翠袖乾坤:溫州老闆
海闊天空:記取悲慘教訓
見多識廣:勿忘《遐邇貫珍》
思旋天地:勞資雙方同船共渡
淑梅足跡:不斷進步的陳慧嫻
歷史與空間:遊范公祠 (圖)
豆棚閒話: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圖)
薄扶林故道之三
來鴻:向馬爾克斯的背影致敬
亦有可聞:慢與浪漫
畫中有話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