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范公祠。 網上圖片
韓小榮
偶然讀到一首名為《遊范泉》的古詩,很為詩內所營造的意境着迷。反覆吟誦幾遍,自覺甚美。推此及彼,對范泉的所在地范公祠竟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幸,范公祠離我家只有區區一百來公里路程。於是,呼朋喚友,一路豪歌,直抵山東鄒平縣境內的長山鎮。
長山鎮南那座規模不大的范公祠,始建於明代,是北宋大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享堂。它南臨長白山,北依孝婦河,依山傍水,風光秀麗。祠堂大門外一棵古槐高聳入雲,一對石獅威嚴拱衛,一塊碑刻宛然兀立,古色古香,清新素雅。錯落有致的兩進院落佈局合理,親切自然。
我們一行人急不可待踏進前院的大殿,穿過一道長廊,迎面便是范仲淹的坐像。他的左右有兩個書僮侍立,調皮稚氣,更顯范老先生老成持重。我們圍着范公的雕像你一言我一語地品評着,大有「今人不復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的況味。大家幾乎異口同聲地議論起范公的傳世名篇《岳陽樓記》,對范公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情懷佩服得五體投地。
繼續北行,老遠看見一塊牌坊,上書「先憂後樂」四個大字。 見此牌坊,我那個好掉書袋的朋友安君立刻把范公的小詩《江上漁者》給鼓搗了出來。他搖頭晃腦,旁若無人地吟誦道:「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他背了一遍尚自不足,欲背第二遍時,我們趕緊制止了他:「小學生都能背的玩藝兒,何必在這裡班門弄斧?」安君一本正經地說:「小處着手,大處着眼。你沒發覺范公『先憂後樂』的民本思想就鑲嵌在這首小詩裡嗎?」我們一聽,方知他講得頗有道理。當那些達官貴人在品嚐鱸魚的美味時,敬愛的范公想到的卻是漁民與風浪搏擊的艱辛。於是,他的悲憫就化作了一首耐人尋味、言淺意深的小詩,以此傾訴民生疾苦。
我們來到後院,走進范公的享殿。享殿的正中高懸着的范公畫像,掩映在灰磚青瓦的廊簷下。院內萬千修竹,竿竿直立,微風吹來,聲如鳴笛。顧盼間,我們被兩塊頗具書香氣息的匾額吸引住,左邊為「長白書院」,右邊是「菜根味舍」。這二者雖指的是同一個地方,但我總覺得「菜根味舍」更富有詩意和哲理。古人云:「性定菜根香」;「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嚐一嚐菜根的味道,品一品老祖宗的思想,讓物質和精神合二為一,不分彼此,是一件多麼快意的事!
來到范泉,也就到了范公祠的中心地帶。范泉為秋谷群泉之冠,其泉池長6.7米,寬5.4米,深2.6米,四周被花崗石圍護。聽人說,范泉與濟南的珍珠泉有異曲同工之妙。珍珠泉「珍珠」噴湧,就連乾隆皇帝也讚賞不已。由此可知,范泉的過去也曾經輝煌過。可惜因為乾旱的緣故,我們見到的范泉景觀已今不如昔,只能從那首《遊范泉》詩中,來感受一下它昔日的風采。「龍泉之東秋谷口,瀉出寒流漱瓊玖」,「誰種長松綠蔽天,繫雲兩岸垂楊柳」,通過這些優美的詩句,可以想像出,過去的范泉周圍松柏蔽日,垂柳依依,景色十分迷人。泉水自池底緩緩湧出,清冽異常,間或湧出串串小泡,纍纍如珠,晶瑩剔透,亮光四射,頗為壯觀。
享殿的西院是一間壁畫展廳,廳堂的牆壁上繪着22幅壁畫,這些壁畫生動地記錄了范仲淹的生平故事,概括了他起伏跌宕的一生。
有一幅「泉邊晨誦」的壁畫,描繪的是范仲淹在范泉邊刻苦自勵、劃粥斷齏的故事。「劃粥斷齏」的典故早已深入人心,耳熟能詳。記得上學的時候,老師們就喜歡拿它當正面教材,教育我們人窮志不短,努力攀高峰。沒想到今天能在當年范仲淹讀書的地方,重溫這勵志故事,自然倍感親切。
范仲淹本是蘇州人,兩歲父亡,母親為生活所迫,帶他改嫁到山東長山一戶姓朱的人家。從此,翰墨飄香的齊魯大地成了范仲淹的第二故鄉。范仲淹在長山度過十八年艱苦的少年時代,雖然過着人所不堪的貧困生活,但是他學習勤奮,志向高遠。曾有人問范仲淹:「你將來希望做甚麼?」范仲淹說:「做宰相。」人又問:「倘若做不成宰相呢?」范仲淹說:「那就做個好醫生,只要造福百姓就行。」
或許是范泉的清清泉水滋潤了范仲淹崇高的理想,或是困苦的生活磨礪出他堅強的意志,范仲淹終於苦盡甘來,功成名就。緊接着一幅「進士及第」的壁畫,描繪的是范仲淹26歲那年,京城傳來喜訊,他高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開始大展宏圖,開始去實現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
以往,憑着我對范仲淹的粗淺了解,總把他歸入文人一類。當我看了第九幅壁畫後,才自慚自己昔日的無知。在這幅壁畫上,范仲淹活脫脫是一個威武大將軍,親臨沙場,指揮若定。
原來,范仲淹是個文武兼備的社會棟樑、曠世奇才。公元1040年,西夏屢屢侵犯,宋朝和西夏劍拔弩張,范仲淹因此被調任陝西經略副使,負責延州軍事防務。在此期間,他提出「嚴戒邊城,使之持久可守」的戰略方針,並且切斷了西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來往,使西夏官兵孤掌難鳴,不敢犯邊。他還進一步整頓邊軍,使之紀律嚴明,並親自帶領官兵修建邊關,加強防禦,受到官兵及邊關人民的擁護和愛戴。范仲淹運籌帷幄,屢敗敵軍,就連西夏兵都不無佩服地說:「小范老子腹中自有甲兵百萬。」
餘下的畫面展現的是范仲淹推行新政,以及新政失敗之後的種種作為。
范仲淹因為在戍邊立下汗馬功勞,被朝廷提升為參政知事,這個時期正是范仲淹大展抱負、改革朝政的非常時期。在被仁宗皇帝在天章閣召見時,他提出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的新政綱領,提出十項改革主張,令皇帝龍顏大悅,允可推行新令,史稱「慶曆新政」。然而「慶曆新政」在推行的過程中觸動一些保守派的利益,引來朋黨之災。在奸臣和宦官的勾結陷害之下,范仲淹被罷免官職。
范仲淹遭到貶謫之後,先後在鄧州、青州等地做地方官。無論身在何地,他都清正廉潔,剛正不阿,總是以解除百姓疾苦為己任,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切切實實地為百姓謀福利。他在鄧州辦教育,創辦了鄧州最高學府「花洲學院」,成為當地學子們交口稱讚的理想學習場所。在青州為官時,他曾親自熬製中藥,讓百姓服用,有力地控制住在人群中流傳的慢性瘟病「紅眼病」。值得稱道的是,他貶官在鄧州的那段日子,還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文《岳陽樓記》,抒發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表達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思想,成為後世的楷模。
離開范公祠時,已是薄暮時分,驀然看見有人在大殿前的香爐內燒香。為文為官兩馨香,千秋俎豆君當享,對這傳之千古的祭拜,范公當之無愧。想到這裡,我不禁埋怨自己太粗心大意,怎麼就沒想到給范公上一柱香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