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沉世繪》
「玩物」就是「好玩之物」。
上一年裡,林東鵬去美國兜轉了一圈,收集了不少好玩之物。今年,他剛成為藝發局的年度藝術家,就辦起了這場全新個展。時間點太相近,他反而挺有壓力。不過《玩物》這展覽本身,卻是絕對讓人減壓的。林東鵬用那些收集來的好玩之物,和自己女兒各種各樣的玩具,製作了大型繪畫和裝置作品。整個展覽看起來很有屬於成年人的「烏托邦」味道。
不過其實「玩樂」的態度一直存在於林東鵬的創作中,對他來說,以玩樂的心態來組合創作「物件」是創作過程的重要部分。只不過這次的《玩物》中,是他首次以玩具作為展覽元素,實現在創作上的一種新嘗試。■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賈選凝 圖片由藝術家及藝廊提供
兔子和鏡子是從美國帶回來的。圍繞它們而展開的兩組作品,和其他的一些與物件有關的作品,組成了這場主角是「物」的玩物展覽。我們可以從中看出林東鵬對材料的鍾愛及講究。他喜歡從日常生活或旅途中收集各種類型的玩具,所以這場展覽本身就像一個迷你玩具博物館。
「首先是借助這次展場空間足夠大。」林東鵬表示,「第一次嘗試將貼紙、LEGO這些物料都整合在作品中。」從美國遊歷一路收集的小玩意,和已經四歲的女兒這幾年來累積下的玩具,都是他探索物件的新入口。特別是為人父這件事,「發覺做了爸爸之後,看着女兒從零歲到四歲這樣長大,會去想自己零到四歲時在做什麼。」那部分的記憶自然早已忘記,因而一路收集女兒玩的這些東西,小貼紙小模型,也像一次自己重新補回兒時記憶的學習過程。到後來則變成買女兒的玩具時,林東鵬會自覺地買上兩份,留一份給自己做創作素材。
所以林東鵬認為:「玩具使我們明白『學習』到底是什麼一回事。」小朋友選擇的玩具,往往能反映他們的成長和學習過程。然而玩具對人生閱歷豐富的成年人而言就複雜得多;而玩具也因此由一件單純的玩物提升為一個知識累積的象徵。他想透過「玩樂」的形式,探討藝術與創作過程中的關係。
很多事要輕鬆面對
展場裡最大的那件作品《沉世繪》一組五件,用了塑膠彩、炭枝、貼紙板本等多種物料,林東鵬做了足足兩個月時間。他說其實最花功夫的不是做作品本身的過程,而是要從收集的一大箱貼紙裡獲得靈感,思考怎樣做的過程。又因為路易威登藝術廊的空間其實狹長,所以人們欣賞這件作品時,只能貼得很近去看。有趣的是,這恰恰使得人們有了仔細觀察作品裡那些貼紙的機會--這樣大幅作品中的細碎閱讀,才真正好玩。
筆者最喜歡的一組《好奇盒裡一些陶瓷紀念品》的混合媒介作品,則由國外二手店中有破損的陶瓷兔子作為物料。兔子瓷器配上旋轉木馬音樂盒,旁邊則有個屏幕在播放音樂盒中的聲音。一組充滿童趣和好奇的作品,靈感由遊歷中的紀念品而生,又相得益彰。而那件名為《轉》的塑膠彩木製玩具則更像是將海獅玩球的動作固定下來,像《戲台》等用塑膠彩和炭筆完成的板本,熟悉林東鵬作品的觀眾並不會陌生。他一直喜歡以中國水墨畫的手法來描繪大自然和城市景觀。而這次創作的一系列風景作品,顏色的使用變得更為豐富。像LEGO、貼紙這些物料對林東鵬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他可以將更多種看起來彼此衝突的顏色擺在一起,彼此相安無事又很好玩。
而這種「好玩」實際上也是林東鵬在創作中所追求的輕鬆態度。對他來說,即使創作的主體再大內容再豐富乃至沉重,也要保有一種輕鬆態度。「因為很多事情就是要輕鬆地去面對,反而可以找到很多方法解決。」他說他自己創作過程中經常遭遇作品做壞了,fail之後也等於學到了東西。「包括水墨山水,我都希望用自己的態度去對待,和一些與自己產生互動的物料擺在一起。」
一路發現,一路學習,創作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好玩的態度已經足夠
女兒的玩具成為靈感來源,從另個角度來說也將林東鵬的純工作時間更多融合在生活之中。「收工返到屋企開始才返工」,一路玩一路做的感覺,對他來說很理想化,和女兒一起玩的經驗本身對他來說很重要,就像在玩的過程中探索不同物料的特性,對他來說也很重要。
林東鵬認為「好玩的態度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他的作品看似並不像很多社會派藝術家那樣,主題和當下社會發生的事緊密相關。但其實林東鵬認為「大家都生活在這個環境之下,社會經驗不會相差太多,我不去刻意表達單那麽多內容是因為我整個人已經在那個環境中,無謂再重複一次報紙電視上被不斷重複的訊息」。在他看來,重要的是用怎樣的態度去面對這個環境。周圍萬事萬物變化越快,越考驗身為個人的反應。而林東鵬的個人態度則是通過探索不同的物料,探索在這個世間的更多創作可能性。
這也是為何乍看上去,林東鵬的作品並不複雜,人人好像都能做出來--卻只有他能將這些靈感,轉化為作品。
剛剛拿到ADC的年度藝術家,對林東鵬來說反而壓力大過喜悅。他說:「得到認同對我來講很重要,但同一時間緊接着做個展又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拿了獎即刻就做展覽......」林東鵬一直相信,判斷一個藝術家究竟是不是好藝術家,並不能靠一場展覽或是一件作品去衡量。他認為更困難的地方是「我們怎樣去閱讀藝術」。
所以實際上這場展覽無形中能讓我們意會到藝術家個人的轉變--從關注中國繪畫構成到逐漸關注起玩具物料的構成。這是林東鵬與藝術一起經歷的過程。有些人年輕時很有天份,早早被譽為天才藝術家,但他所追求的不是那一刻的光芒,對他來說,消化周圍的經歷要遠遠用去更多時間,還笑言自己對周圍事物的反應會慢半拍-「因為需要更多的思考空間」。
藝術不只是從書本中學習的,所以當林東鵬看到國外藝術家的作品時,會回到香港本土的語境中去作出思考。接下來他的想法是說不定在工作室內辦常設展覽。「因為那和展覽空間的效果完全不一樣。作品與作品之間,或許會形成很有趣的新的關係。」
香港藝術家林東鵬個展《玩物》
時間:即日起至9月30日
地點:路易威登旗艦店藝術廊(尖沙咀廣東道5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