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所兩三層高的房子,不在乎它在哪裡,早晨推開窗子,看見院裡游泳池波光粼粼,在一把遮陽傘下,喝着一杯鮮煮的咖啡......這樣的場景描述,在話劇《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中至少出現了三次,它的主題因此變得非常鮮明--我們究竟想要過上什麼樣的生活?
一個海歸闖入了勾心鬥角的職場,由一個淳樸的青年變成了瘋狂的逐利者--這麼說也許不合適,就像劇中所描述的那樣,他是為了理想才變得那麼現實,而他的理想是什麼?是有一所兩三層高的房子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切,這樣的理想讓他如墜夢魘。
在當下,房子,游泳池,一個晴朗的早晨,無所事事地喝杯咖啡,何嘗不是許多人的夢魘。說它是夢魘而不是夢想,是因為許多人被這個設想綁架了,他們爭先恐後,踩着別人的肩膀或者頭顱拚命往上爬,喪失了體會生活樂趣的時間,為了一個被設計出來的生活方式,被折磨得頭破血流。《遇見》即針對這個群體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你覺得這樣活着有意思嗎?
問題簡單,回答起來卻很困難。劇中人在面臨抉擇的時候,要忍受着斷骨一樣的疼痛。海歸陳正南為了給女友一個漂亮的家、給父親治病,在很短的時間裡把厚黑學運用到出神入化,孫恆海為了當上副局長自稱「小孫子」,胖馬為了保住自己的總監位子只能打壓下屬,Linda為了副總裁的位子不惜與男友分手......這一切都冠以理想的名義進行,而理想在錢慾、權慾面前,只不過是一個遮羞的工具。
這是一部市場上少見的針對中國中產內心世界而創作的話劇,它圍繞中層階層到底想要什麼,展開了詰問,歡笑是劇中人物誇張的表演以及機靈而智慧的台詞帶來的,但在笑聲背後,它還是能夠觸動觀眾內心最柔軟或許也是最不願、不敢面對的東西,我們能否像劇中人那樣,最終明白,哪怕理想不曾實現,也絲毫不耽誤安心地生活、踏實地愛--這不是需要每天掛在口頭上的宣言,而是踐行理想最可行的做法。
美國作家阿爾比的劇作《慾望花園》,因對美國中產階級的虛榮進行嘲諷而成為經典,這部劇所描述的美國中產的生活願望包括:大房子、溫室花園、第二輛車、孩子的貴族學校,和《遇見》中的中國中產的生活願望驚人相似。中國中產的精神現狀,何嘗不是美國中產曾經歷過的魔怔?在對金錢與幸福之間的關係詮釋中,《遇見》和《慾望花園》一樣,回歸了最樸素的情感,但這並不會讓觀眾心頭真正舒緩下來,因為大家知道,走出劇院,生活還在繼續,已經身陷的漩渦,仍有強大的不可擺脫的控制力量。
《遇見》終場前,演員面向觀眾席,拋出了這樣的問題,故事中的人物改變了,現實中的您願意改變嗎?那一刻沒有掌聲沒有回應。■文:韓浩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