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章丘是鐵匠之鄉。網絡圖片
卞允斗
謠,古文中把沒有音樂只是唱歌叫做謠,《康熙字典》解釋,「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新華字典》解釋為大眾編反映生活的歌叫做民謠,民謠細分為歌謠、童謠。各行業有代表行業特色的民謠,山東章丘是鐵匠之鄉,自古流傳荂u鐵匠謠」。
「一人生火,全家打鐵,祖輩相傳,子孫續接。」從這段民謠中了解到,章丘是遠近聞名的鐵匠之鄉。據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統計,章丘境內人口為七十三萬,與打鐵相關人口約有三十八萬人。章丘山頂莊有九百一十三口人,會打鐵的五百八十四人之多;十九郎莊有四百三十戶,以打鐵為生的二百九十餘戶;萬山村有八百三十口人,會耍鐵匠手藝的近六百人。在一個縣級區域,如此多的鐵匠可謂不多見。
章丘鐵匠歷史悠久,在章丘流傳茬o樣的民謠:「鐵匠先祖在何處?山西洪洞老槐樹,樹杈有座老鴰窩,窩下茅屋有兩座。」這首歷史上流傳的歌謠,是說明朝定鼎之後,皇上下旨令山西百姓東遷,老槐樹下的兄弟二人袁峰、袁嶺便沿途以打鐵為業,流落到章丘相公莊北一片荒灘上紮根落戶,世代繁衍,收徒打鐵,定居地盤形成村落取名袁莊,這裡自然便成為章丘鐵匠的發源地了。袁莊族譜記載,十三世祖袁斗寶家有五子,分別起名袁金、袁銀、袁銅、袁鐵、袁錫以作紀念。
「莊莊淨是叮噹響,錘點壓過寺廟鐘,家家不用打鳴雞,錘聲連連報五更。」這首歌謠印證了章丘打鐵生意的普遍性。自古以來,章丘有「三多」,即打鐵師傅多、出門商人多、中藥店舖多,在這三個行業中從事打鐵生意的居首。章丘鐵匠緣何多?一位資深鐵匠道出了天機,「幹這營生,一不需高深的學問,二不用高超的技術,三是紅爐佔用人手極少。」舊時,多為「老少爐」,一般是一副鐵匠爐,丈夫掌鉗,妻子拉火,兒子掄錘,多半為同輩爐、親友爐。過去,鐵匠舖每年開春要組建三人團伙的紅爐隊外出攬活,長途跋涉的紅爐隊成員多為身材高大、腿腳靈便、體格健壯、不惜力氣、不怕吃苦、敢出遠門的男性青壯年。
「毛嫩小子學打鐵,掙了零錢腰裡掖,回家塞給二爹娘,趕集糴糧不挨餓。」這一首童謠說明了男孩子自幼就選擇了打鐵的手藝,奠定了一生以打鐵來生存的路徑。章丘人生性能吃苦耐勞,這裡的人們有極高的悟性,他們善於模仿能工巧匠,也都善於做能工巧匠。與其說是打鐵為了生計,倒不如說是為了家業的發展。
鐵匠並非是發大財的行業,只是能養家餬口罷了。當鐵匠有自己的酸甜苦辣鹹,歸結起來一生有「三大難」。第一難穿新衣裳,他們終日和火神爺打交道,錘點一落,火星四濺,渾身衣裳被燒成像馬蜂窩一樣稠密的窟窿眼。第二難剃頭淨面,四季煙熏火燎,鐵末撲臉入髮,面龐就像「黑包公」,鼻眼就像「黑煙筒」,削髮剃刀便會逆豁卷刃。第三難為相親娶妻,鐵匠不僅相貌黑不溜秋,錢也掙得極少,經不住女方打聽,一相親便告吹。大多數男子等到三十出頭、四十掛零才完婚成家,或找個再婚女,新媳婦還帶茤鴘o瓶,將就蚢L活罷了。
「有女不嫁打鐵郎,成年累月守空房,正業初三打跑鐵,出門帶的狗乾糧。臨走缺少盤纏錢,跪了二叔求大娘,走了一載無音訊,愁得青絲掛寒霜。離家兩歲不捎錢,家中老少炊斷糧,出走三載無蹤影,料定屍骨埋他鄉。夢裡約定見一面,醒來淚水灑滿床,又恨又氣鐵匠漢,活該你去見閻王。」 這一首歌謠唱出鐵匠生存的辛酸史。在舊時代,鐵匠行業可謂五味俱全,出門串鄉者辛勞奔波,居無定所,在外風餐露宿,在家的親人掛斷心腸。
「早打鋤板午打橛,汗洗衣衫膆b截;夏打鐮刀秋打把,累得腰酸脊背駝;後晌開工不掌燈,省下油錢買窩窩。」說出鐵匠舖的經營場景。鐵匠一生幹的淨是重活計,一般說來手藝粗拉,欠缺精細。但也有少數師傅技藝精湛,在鐵匠行業中稱魁奪冠、獨樹一幟。李明貞製作的「徘徊月牙鐮」有連割百畝榖子不卷刃之美譽;吳運茂出產的輕便耐用炒勺,有「鍛打三萬六千捶,勺底錚明顏色白」之美言;「雙葫蘆」菜刀名傳泉城,需要「見面先交錢,五天把貨還」,產品成為暢銷貨。
「二把車子三張嘴,一箱一鉗一手錘,早行魯中胡山下,晚宿蒙嶺料石堆。」這就是當時打跑鐵漢子的生活真實寫照。打跑鐵是四處雲遊、八方盲流的打鐵幫伙,他們大多數奔膠東、上河北,下魯西、闖關東,佔鐵匠人數的五分之三。在東北海倫縣、綏化、青剛、陽泉等各縣境內,均有紅爐二百五十多盤。有民謠唱道:「關東紅爐多如林,一聽口音章丘人,問聲老鄉饑和寒,滿面陰雲淚紛紛。」
「章丘鐵匠改了行,深山密林建廠房,不打掀橛造刀槍,專殺鬼子蔣匪幫。」一九三八年以後,章丘鐵匠大部搭伙為伍,投入軍工生產,為抗日志士打造許多兵器。章丘鐵匠模仿製造五七快槍、擲彈筒、捷克式快槍、馬步槍、掛牌擼子、轉盤機槍等。南鳳村的解統斌師傅秘密建立了地下造槍廠,在一無圖紙參照,二缺機械設備的簡陋車間裡,神奇地生產了小型迫擊炮、三八式大蓋槍。像這樣隱藏身份的軍工鐵匠,當時章丘有中、小型兵工廠五十七處,為抗日勝利出了一把力。
一九四七年底,章丘已是解放區。有一首歌謠表現出鐵匠翻身當家作主的歡悅景象:「土改喜煞鐵匠幫,分了良田又領房,鐵匠舖子有了家,打跑鐵的回故鄉。」一九五三年政府提出農業要走合作化道路,章丘立馬成立了鐵木業合作社、鐵業社、鐵業加工社等群眾互助組織。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伴隨茠懋|前進的步履,章丘鐵匠大軍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遷。組織體制由合作社變成工廠,產品類型由內銷型變成外加工。生產方式由體力變成機械加工,分配辦法由工分制改為工分加補貼,鐵匠師傅的稱謂也由「打鐵匠」改為「亦工亦農」職工。組建起化工機械配件廠、農業機械配件加工廠、劈鐵拆鋼加工隊、拖拉機配件鍛造廠,如此規模的企業如雨後春筍,章丘縣境內大約有五百七十家左右,不僅壯大了公社集體經濟實力,也促進農業機械化進程。
「鐵匠晚輩技藝棒,改革時代當廠長,先進設備顯神通,機器飛轉財源旺。凝心聚力創奇跡,社會提前進小康,萬紫千紅逢陽春,鐵匠就是『牡丹王』。青史永記『老功臣』,手錘、虎鉗、舊風箱。」這首現代歌謠道出章丘的巨變,也說明了鐵匠已脫胎換骨。進入新世紀,章丘鐵匠大軍在改革中振興,改制後的章丘電機廠、章丘鼓風機廠、重型汽車配件廠,僅縣級企業就有六十餘家。一大批鐵匠出身和鐵匠後輩為主的工人成為企業骨幹力量,有的成為企業經營決策者,有的成為著名企業家。章丘經濟振翅騰飛,躍居全國經濟百強縣行列之中,不能不說有章丘鐵匠的一份豐功偉績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