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調查發現,近80%市民對洗腎病人的身體情況認知不足而存在誤解。 張文鈴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文鈴)本港目前有5,000名末期腎衰竭病人接受不同形式透析替代治療,每年新增洗腎個案約千宗。調查發現,近80%市民對洗腎病人身體狀況認知不足,並且存有誤解,認為腎病患者身體虛弱,甚至欠缺工作能力,這觀念影響患者就業和社交機會。有團體呼籲政府和社會各界增加資源,制定政策協助他們重投社會。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早前聯同香港健康網絡,今年3月至4月進行「市民對洗腎治療的認識」問卷調查,以不記名形式填寫問卷或由訪問員面對面訪問,完成問卷553份。結果發現,近80%市民認為,腎病患者身體非常虛弱;64.4%人認為,患者需要長期住院接受治療;近56%人認為,他們的工作能力較正常人遜色。
科技進步 患者多能正常生活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高級經理梁漪薇表示,大部分公眾對末期腎衰竭患者身體狀況及工作能力存有誤解。隨着醫療科技發展,由以往只有血液透析,到連續性腹膜透析引入,再到自動性腹脹透析,患者身體狀況及治療帶來的局限有所改善,大部分患者都能過正常生活。
國際腹膜透析學會候任會長李錦滔表示,現時替代治療包括洗血和洗肚,均可讓病人重過近乎正常的生活,包括上學或外出活動,患者並非經常入院和不宜工作。據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腎科去年研究資料顯示,383名現行腹膜透析(洗肚)病人中,逾81%洗腎病人身體狀況正常和近乎正常;僅2.1%患者認為其身體狀況需要很多協助。
他續指,39.1%患者表示能正常工作但未被僱用,認為市民及僱主應增加對慢性腎病的認識,並提供靈活空間予患者繼續工作,從而提升社會人力資源。
該會期望,政府增加聘請殘疾人士比例,同時考慮推行有助殘疾人士就業的措施,如配額制、稅務寬免等,以及加強公眾教育,讓更多如末期腎衰竭患者般的殘疾人士投入工作,自食其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