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伊莎)生物科技的進步改善人類健康之餘,亦帶來了不少具爭議性的問題,引起各界的關注,例如無創產前基因和基因組檢測,已應用於檢驗如唐氏綜合症等染色體異常疾病,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引發了優化人工受孕胚胎的爭議,也為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員、醫護人員、立法人員和公眾帶來挑戰。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了全港首間由醫學院管轄、跨學科的生命倫理中心。
探討醫護界和立法機關角色
中大副校長、生命倫理中心暫任總監霍泰輝表示,放眼當今世界,生命科學發展一日千里,已廣泛應用於醫療和健康層面,但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則所知甚微。他舉例指,雖然技術可檢測精神病、神經系統失調、行為偏差或障礙等疾病的遺傳標記,如老人認知障礙症、亨丁頓舞蹈症,但對於哪些人需要接受測試及相關的跟進、應向病人披露哪些遺傳病、應該推薦哪些測試、醫護界和立法機關在基因組學領域擔當什麼角色等問題,均需要進一步探討,「生命倫理中心的宗旨之一,是要逐一探討這些問題,然後轉化為醫學教育,灌輸給下一代的醫療工作者。」
發展醫療系統 應付人口老化
霍泰輝續指,本港人口老化速度在全球數一數二,長者人口急速增長,情況與日本、新加坡、韓國相若,「這對香港帶來什麼啟示?香港應怎樣發展切合本土需要的醫療系統,以應付人口老化問題?」另外,他稱中心亦會協助培育生物科技領域的人才,進一步鞏固中大在科研和臨床研究方面的領先地位。
中大生命倫理中心目前與全球首屈一指的生命倫理研究所--Hastings Center及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Centre for Biomedical Ethics合作,為中心的使命拓展、教育方針、最佳實踐方案和人才招聘等長遠發展奠定基石。部分議題將會在今年7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工作坊和在明年1月9至10日舉行的人口老化和國際城市為主題的論壇上率先探討,有關工作坊的詳情,可瀏覽:http://www.med.cuhk.edu.hk/tch/home/news_events/2014_07_15.j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