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義工與當地鄉村小朋友一起在空地玩遊戲。校方供圖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楊曉霞)家,既能遮風擋雨,也可以寄託心靈,為人提供安全感及歸屬感。香港浸會大學12名學生於今年1月,遠赴印度參加了一項為期8天的義工服務和交流項目,為當地的貧苦大眾建屋。在勞動過程中,義工們都汗背流浹,卻有機會認識到當地的草根階層,了解他們各自背後的故事。同學們表示,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及關懷,能為當地的弱勢社群建立起真正的家。
建屋工序 人手完成
為了在短期內盡快適應印度的生活文化,12名同學在出發到印度前,已做足準備,包括參加培訓活動,同學又過義賣活動籌集資金,為即將見到的印度朋友準備利是和禮物。抵達印度翌日,同學們即乘車到當地的村落,替一個家庭重建房屋。
有份參與活動的浸大體育學系三年級生李兆東表示,「受資源所限,我們連用來搬運的手推車都沒有。」而簡單的鐵剷,用來裝載水泥的尼龍袋,就是他們僅有的工具,故幾乎所有建屋工序,都是人手完成的。
簡單點頭 建立默契
繁重的體力勞動雖然吃力,但12名同學不以為苦,特別在看到當地小孩也加入義工行列,幫手搬磚,即使語言不通,但對方可愛的笑容、簡單的點頭,已足以打破隔膜,慢慢建立了默契。浸大的同學利用休息時間,與孩子在空地上玩棒球遊戲,人力資源管理學三年級生高直瑩指,「所謂的棒球的木棒,不過是小朋友找來的粗樹枝,但孩子簡單的快樂,很有感染力,也令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
一行人回港後,在今年4月籌劃了2日1夜的「無家者體驗營活動」,希望將印度的體會化為動力,進一步推廣關愛文化。活動要求參與者自行收集紙皮,建造臨時屋,在有限物資下模擬艱難的生活環境,李兆東指,「我們希望通過上述活動,提升社會對貧苦大眾的關注。」
浸大學生事務處輔導長吳麗嫻指,該校首次舉辦印度義工服務,由學生主導活動安排,鼓勵他們起動大眾的力量,合力改善社會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