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互聯網金融迅速崛起,對傳統金融及銀行業帶來挑戰,亦推動了行業的改革與轉型。光大證券日前發表研究報告認為,商業銀行借力於互聯網平台,導入客戶及資料,以低成本地開展小微信貸業務,找到新的業務增長點,實現轉型發展,前景值得看好。
報告指出,互聯網金融納入監管,步入正軌。中國銀行業適逢行業轉型,借鑑吸收互聯網金融,推出了一些互聯網相關業務,覆蓋中低端客戶群體,並以此作為應對行業轉型的措施。如同以往的資訊技術變革,互聯網金融浪潮為銀行提供了轉型的模式。
互聯網金融主要面向長尾市場,即銀行業長期忽視的低端客戶群體,通過互聯網自行資訊生產和傳遞,為海量客戶提供低成本服務,通過大數據,實現資金融通及其他金融服務。由於資訊生產不可能徹底由互聯網完成,傳統金融仲介依然會為資金融資從事資訊生產服務,因此傳統金融仲介不可能完全被互聯網金融取代。
在行業轉型的挑戰下,銀行業大中型信貸客戶流失,銀行客戶開始下沉。而互聯網金融為銀行提供了可行的思維和模式,即借助互聯網和大資料技術,為大量低端客戶提供服務。除大型銀行擁有大數據外,其他中小型銀行並不具備這一條件,因此會選擇與互聯網平台企業合作。
中信銀行是採取這一戰略的典型例子,該行先後與銀聯商務、騰訊、阿里巴巴、我愛我家、龐大汽貿等平台類企業開展合作,拓展小微貸款業務。預計其他中小型銀行也會跟進,並看好這一趨勢的前景。
銀行設法進入長尾市場,能夠找到新的業務空間,但總體規模與現有信貸業務相比,仍然較小。因此,報告認為,現階段將長尾市場視為藍海可能過於樂觀。當然,這是一種靜態的分析,而從動態看情況會更樂觀一些。即如果經濟市場化水平繼續提高,則全國小微企業數量、經濟貢獻還將提高,屆時銀行業務也會有更多的業務空間。
光大證券對這一長尾市場的深度做一個簡略的估測。第一個角度,是根據全國電子商務交易的規模,2013年為10萬億元,再結合批發零售類企業的貸款銷售率經驗資料(約為10 倍),估計電子商務領域潛在的貸款業務空間約為1萬億元。另一角度,則用全國小微企業資料,全國「信貸/GDP」為126%,而「小微信貸/小微GDP」為39%,如果隨着市場化改革,該比例將有所提升,提供新的小微信貸業務空間。光大證券看好銀行業在此次資訊技術變革中的表現。這一進程需在銀行業行業轉型的背景下考察,互聯網金融提供了一種思路和模式,推動銀行業拓展小微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