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研路崎嶇:缺財「冰河時期」硬生拆散團隊


放大圖片

■王福玲(左)不知不覺已協助林漢明(右)進行大豆研究十多年。 曾慶威 攝

雖然林漢明及其研究團隊現時屢有傲人科研成果,其「大豆回家」項目,亦漸漸在科普工作中為大眾所知,但由於農業非香港重視的範疇,亦有部分人認為那於學術研究上不夠「高端、前沿」,其團隊也曾面對「冰河時期」。林漢明回想那一段難過的日子,由於研究經費不足,「兩個只能活一個」的情況下,將原本他認為「天下無敵」的團隊,硬生生地拆散了。

研究缺經費 僅留一學生

現時林漢明團隊中,就有一人由讀本科時起跟隨他做大豆研究,一直到碩士再到現時當研究助理,但背後卻有個令人傷心的故事。林漢明說︰「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沒有甚麼研究經費,只能留着一個學生。當時我有一個博士生,她更擅於分子生物遺傳,另外就是有位碩士學歷的研究助理,她則更擅於育種方面。最後真的要作出選擇時,我對博士生說,『你有博士學歷,你更容易找到工作。』於是留下了碩士生。有她們兩個時,我真的是『天下無敵』,兩方面都能兼顧,所以當時也很傷心。最終那個博士生,現在於科學館當副館長了。」

農業未重視 被指欠高端

林漢明坦言,農業研究在香港難獲重視,學術界則多認為這偏於應用,不夠高端、前沿,所以不打着「基因組」的名堂,難獲經費;創新科技署雖然重應用,但只專主於六大產業,農業亦是無法擠上一席位;內地的確重視,但總不能挪用內地經費到香港用,「其實我也明白當中的邏輯,這就是現實。但我認為,像香港這樣國際化的城市,不應為自己設限。很多優秀的大學,都是讓學者想做甚麼研究就做甚麼研究,學術本來就應如此自由。」

該位研究助理王福玲亦表示,在最艱難時期,大家都很難過,「家人也會覺得,好像前景不太明朗,但自己做了這麼久,可以把所學的真正應用出來,真的捨不得離開。到現在看到有成果,也十分高興。」

開墾自走路 不為己設限

事實上農業科研雖然難走,但包括林漢明及有「植物基因複製之父」之稱的辛世文等中大科學家,還是開墾出自己的一條路,拿過研究資助局最難取得的「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oE)資助,更成立了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林漢明指:「所以真的不應為自己設限。」

為向更多人表達自己的科研夢,讓大家了解農業研究的重要性,林漢明近年做多了科普工作,「希望社會更支持我們的研究,後輩不用再像辛世文教授和我一樣去開山劈石,可以更專注去做研究」。 ■記者 歐陽文倩

相關新聞
五議員「分肥」無申報 (圖)
法律界:涉觸犯「防賄條例」
會計界:疑瞞稅當徹查
話你知:議員或配偶接受利益須申報
鐵證黎智英勾結「台獨」搞「佔中」 (圖)
特稿:肥佬黎終認「 獻金」 有陰謀? (圖)
政界質疑:黎幕後操控「佔中」 (圖)
網民鬧爆「黑金襲港」 促立會特權法徹查
「肥水」勾結緬反對派 美前副防長疑穿針獲酬59萬 (圖)
「袋鼠碩」轉移視線挨轟 (圖)
吳亮星諷刺 「真普聯」是「離譜聯」
話你知:傳媒天職--保護消息來源 (圖)
特首:與中央溝通須創有利條件
詩姐:反對派商政改不應預設條件 (圖)
爭論「應否愛國」令人不解
各界籲聚焦商提委會組成
歐盟歡迎港啟動政改「五步曲」
特首晤日本國會訪港團 (圖)
福建社聯撐「反佔中」 擬蒐14萬簽名 (圖)
吳秋北:「佔中」是「死路邪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