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王福玲(左)不知不覺已協助林漢明(右)進行大豆研究十多年。 曾慶威 攝
雖然林漢明及其研究團隊現時屢有傲人科研成果,其「大豆回家」項目,亦漸漸在科普工作中為大眾所知,但由於農業非香港重視的範疇,亦有部分人認為那於學術研究上不夠「高端、前沿」,其團隊也曾面對「冰河時期」。林漢明回想那一段難過的日子,由於研究經費不足,「兩個只能活一個」的情況下,將原本他認為「天下無敵」的團隊,硬生生地拆散了。
研究缺經費 僅留一學生
現時林漢明團隊中,就有一人由讀本科時起跟隨他做大豆研究,一直到碩士再到現時當研究助理,但背後卻有個令人傷心的故事。林漢明說︰「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們沒有甚麼研究經費,只能留着一個學生。當時我有一個博士生,她更擅於分子生物遺傳,另外就是有位碩士學歷的研究助理,她則更擅於育種方面。最後真的要作出選擇時,我對博士生說,『你有博士學歷,你更容易找到工作。』於是留下了碩士生。有她們兩個時,我真的是『天下無敵』,兩方面都能兼顧,所以當時也很傷心。最終那個博士生,現在於科學館當副館長了。」
農業未重視 被指欠高端
林漢明坦言,農業研究在香港難獲重視,學術界則多認為這偏於應用,不夠高端、前沿,所以不打着「基因組」的名堂,難獲經費;創新科技署雖然重應用,但只專主於六大產業,農業亦是無法擠上一席位;內地的確重視,但總不能挪用內地經費到香港用,「其實我也明白當中的邏輯,這就是現實。但我認為,像香港這樣國際化的城市,不應為自己設限。很多優秀的大學,都是讓學者想做甚麼研究就做甚麼研究,學術本來就應如此自由。」
該位研究助理王福玲亦表示,在最艱難時期,大家都很難過,「家人也會覺得,好像前景不太明朗,但自己做了這麼久,可以把所學的真正應用出來,真的捨不得離開。到現在看到有成果,也十分高興。」
開墾自走路 不為己設限
事實上農業科研雖然難走,但包括林漢明及有「植物基因複製之父」之稱的辛世文等中大科學家,還是開墾出自己的一條路,拿過研究資助局最難取得的「卓越學科領域計劃」(AoE)資助,更成立了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林漢明指:「所以真的不應為自己設限。」
為向更多人表達自己的科研夢,讓大家了解農業研究的重要性,林漢明近年做多了科普工作,「希望社會更支持我們的研究,後輩不用再像辛世文教授和我一樣去開山劈石,可以更專注去做研究」。 ■記者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