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耐鹽的植物就更受農民歡迎呢?原來未必。對於大規模生產的農民而言,種子的圓、扁、尖、瘦,種出來的植物高、短、闊、窄,決定了農作物之間的「行距」,更影響到農夫的耕作方式。因此,農夫大多拒用新的種子。有見及此,林漢明及其團隊就用「可樂溝雪碧」的方式,將耐鹽的基因以自然的「雜交」方式轉入農夫慣用的種子之中,「溝」出「農夫最愛」。
林漢明用「可樂溝雪碧」的比喻去解釋團隊如何用天然的雜交方式,把耐鹽的特質加入一般大豆中,「你想像你有一瓶可樂,還有一瓶雪碧,一開始你每樣一半倒在一起,然後保留着可樂的瓶蓋,之後再摻六七次,但每次都只是加雪碧進去,久而久之,那瓶汽水就會越來越像雪碧,但它依然保持着可樂的瓶蓋;正如那棵植物越來越像農夫喜愛的那樣,但它依然有耐鹽的特性。」
每代皆篩選 免「轉基因」爭議
但怎樣才可以一直保留着「可樂的瓶蓋」呢?林漢明解釋,他們每次都要作籂選,「我們對每一代都有一個籂選,其他的都不要,就是要找出有這個基因的後代再做雜交」。有關做法可避免「轉基因」的爭議,「轉基因指的是以外來的方式,把基因導入一種植物之中,但我們用的只是授粉的方法,這在自然界是可以發生的,我們只是去替它測基因,並作出選擇,就像我們做基因檢查一樣,也是沒有去改變它」。
林漢明指,現時內地的黑龍江省農科院和甘肅省農科院都已開始有人和他們討論合作的事,但研究團隊的想法是找一些大面積推廣、廣泛應用的、適應性強的大豆去進行雜交的技術,「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種得較好的品種,現在我們就在和西北那邊談,看看哪個品種更適合去加入耐鹽特性。」他預計,未來數年會找4個至5個單位合作,希望創立下成功例子,吸引更多人前來合作,令研究的影響幅射更遠。 ■記者 歐陽文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