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振都作為香港志願者協會創會主席及執行主席,近年來集中精力推展「香港青年服務團」計劃,每年組織約20名香港青年志願者前往廣東梅州和韶關等偏遠山區的中小學校進行義教。
「香港青年志願者中既有公務員、大學生,也有企業職員,他們自願放下工作和學習,為邊遠地區學校提供半年至一年的服務。」葉振都指,參與的志願者年齡介乎18歲至29歲,「他們願意這樣做,是出自真心想幫人,並從中獲感受難得的人生經歷,這種奉獻精神值得宣揚。」
「香港青年服務團」最初以韶關作為支援內地教學服務的試點,服務內容包括協助學校教師進行日常教學活動、設計及帶領課外活動小組或興趣班,與學校老師配合進行家訪或輔導工作等。如今已推廣至梅州市,務求令更多的人受惠。
簡陋環境最難捱 不慣變不捨
「香港青年服務團」計劃於每年9月份開始,參加的志願者最大困難是要適應山區的簡陋生活環境。葉振都探班發現:「沒有冷氣,沒有煤氣,硬牀板鋪張蓆,更沒有香港的可口美食及娛樂。但大家都由最初的『不習慣』到最後的『不捨得』。」他笑言:「還有意外收穫,幾個月下來發現『自己瘦了不少,參加義教好過參加任何瘦身美容』,個個返港都變成了靚仔靚女。」
2008年,葉振都是一名北京奧運的志願者,更任香港團團長,返港後有見大家的感情深厚,團員便發起成立「香港志願者協會」。該會成立以來,成為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1年深圳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大運會)的香港志願者。
2011年8月,被譽為「小奧運」的大運會在深圳舉行,需要逾120萬名志願者,香港毗鄰深圳,順理成章成為主要招募地,在港招募800名志願者,該會成為大運會在港的唯一志願者招募機構。
招多國語言組 顯港國際實力
葉振都回憶指,其中400人要負責在香港機場接送外國選手經香港到深圳,懂得普通話亦須諳多國語言,包括西班牙語、俄語、日語、韓語、法語、葡萄牙語或德語,「初時以為招募難度會很高,估不到反應非常踴躍,有逾1,700名港人及留港讀書的境外學生申請,面試期更由兩日增至3日,既有金融精英、公務員,也有學生及退休人士。」多國小語組義工在香港成功招得,正正反映了香港國際大都市的實力。
葉振都說:「香港是一個充滿愛心的城市,做義工已成為不少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義工服務遍及香港社會每個角落......香港義工相當專業,也願意將義工服務的先進理念和經驗引入內地,協助內地義工事業發展,相信義工的無私服務,定能為社會和諧穩定發送更多正能量。」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記者 沈清麗、陳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