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繁體 | 簡體 
首頁 | 要聞 | 香港 | 內地 | 台灣 | 國際 | 評論 | 財經 | 地產 | 投資理財 | 教育 | 副刊 | 娛樂 | 體育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紅色娘子軍》經典芭蕾躍濠江


放大圖片

■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本月在澳門上演,嘉賓在新聞發佈會上合影。 徐全 攝

1964年,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首次公演。這部作品從問世起,便受到了民眾的熱烈歡迎,其人物形象、音樂均成為了難以忘卻的時代經典。五十年的歲月,走過半個世紀的《紅色娘子軍》依然在人們心中留下藝術的旋律和舞姿。■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徐全

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從1964年公演至今已經有五十年了。為了紀念這樣一個富有意義的時刻,中央芭蕾舞團為《紅色娘子軍》的五十歲生日舉行了全國大巡演,最後一站來到了澳門。不久前,中央芭蕾舞團在澳門威尼斯人大酒店舉行了全國巡演澳門站的新聞發佈會,並在彼處舉行了《紅色娘子軍》的演出,受到當地市民的熱烈歡迎。

誕生五十載 全國大巡演

《紅色娘子軍》為紀念公演五十周年的全國巡演,終點站選在了澳門。中央芭蕾舞團的有關人士表示,全國巡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地民眾對於這樣一部有着深厚歷史記憶和時代特色的經典作品,都懷有深厚的感情。而新一代的青年人,也透過這部作品,在藝術的歷史長河中回溯了中國芭蕾舞民族化的艱辛歷程。不同年齡層次與生活背景的觀眾,均給予這部作品高度的評價。

全國巡演的最後一站是澳門,中央芭蕾舞團負責人說,這與澳門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窗口有很大關係,可以透過在澳門的演出,更好地將中國芭蕾舞民族化的瑰寶、尤其是新一代演員的成就推向世界。澳門既是中國的特區,同時往來於此的遊人眾多,形成了較好藝術互動氛圍,選擇在澳門演出,別具風味和意義。

芭蕾民族化的產物

《紅色娘子軍》誕生於1964年,而那個時代距今已有五十年。在這五十年中,中國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結構日趨多元、社會意識形態思潮也趨向於多樣化、一般國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與五十年前有了巨大的不同。在一些人看來被稱之為「樣板戲」與「紅色經典」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是否只是一個懷舊的符號或僅僅屬於那個時代?

中央芭蕾舞團行政總監王才軍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如果僅僅只是以「樣板戲」與「紅色經典」去看待《紅色娘子軍》,則不免陷入到了表面的標籤化思維中。他認為,在思考《紅色娘子軍》的價值時,不能夠忽略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1960年代初的芭蕾舞劇民族化。《紅色娘子軍》就藝術的內容而言,本身是一個民族化的產物,例如,其中的「刀舞」,便是源自於中國的傳統武術套路。而這樣的民族文化的成分,在整個《紅色娘子軍》中,是非常多的。

真正的藝術作品,其核心的價值在於藝術上的深入人心,當幾代人都同時喜歡《紅色娘子軍》時,說明這部作品本身的藝術性是不能忽略的,也就更應當從民族文化世界化的角度去看待《紅色娘子軍》。

王才軍表示,一部成功的芭蕾舞劇,舞蹈、音樂、舞美、服裝的搭配組合是特別重要的。例如,芭蕾舞劇的音樂是可以獨立存在,有自身的個性,同時也能夠與整個芭蕾舞劇結合存在,如此構成了經久不衰的經典。今日,或許有些作品,舞台效果顯得很奪目,甚至蓋過了音樂,但是能否成為經典,則令人懷疑。

影響了世界的藝術精品

一個不可忽略的現象是,《紅色娘子軍》作為一個講述中國現代革命題材的芭蕾舞劇,在西方社會特別受到歡迎。這種影響既有藝術層面的,也有社會層面的,更有學術研究層面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紅色娘子軍》不僅僅是屬於中國的芭蕾舞劇,同時也是屬於世界的文化符號。

《紅色娘子軍》誕生的1960年代,正是歐美社會經歷危機和變革的時期。1960年代初,在經濟不景氣、越南戰爭和冷戰對抗的大背景下,西方社會逐漸興起了女性解放運動、青年學生的社會抗爭運動甚至後來的反對越南戰爭的運動。特別是女性解放運動,這一社會潮流與當時的女性主義的勃發有着巨大的關聯。任何對社會現存秩序的解構,往往形成了左翼的進步主義價值,對當時的歐洲社會的傳統價值觀念形成了巨大的衝擊。

因此當中國的《紅色娘子軍》作為一個既有革命色彩、又有東方色彩、同時也具有了強烈的女性主義色彩的作品問世時,在西方社會形成了巨大的反響。在當時,左翼思想流行的歐洲,《紅色娘子軍》毫無疑問講述出了歐洲女性爭取權益和對抗社會不公的民眾心聲和時代心聲,對當時的歐洲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東方」與「女性」的結合成為了研究者們審視《紅色娘子軍》的又一個視角。毫無疑問,雖然在清末已經廢除了代表女性壓迫的纏足,但是女性作為一種性別意義上的個體或者群體,在當時的中國依舊處於被壓迫的對象,更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身份自覺。女性不僅僅是文明開化的代表,同時也應是正視時代不公並勇於改變的代表。無可否認,伴隨着紅色革命本身的鳴鼓推進,女性在國民革命以及後來的戰爭之中,發揮出了巨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不僅僅是「性別的參與」,而是在參與的進程中展現出革命中的女性之美。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女性主義、女性的身份自覺會成為歐美研究學者讚賞《紅色娘子軍》的一個不可忽略的視角。

從這個意義上說,《紅色娘子軍》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屬於當年在民主主義浪潮中彰顯自身價值的每一個人。

相關新聞
真女子 黃真真 (圖)
銀幕短打:迎接黃金時代 (圖)
影訊:橫店建新型智慧影視園 (圖)
影碟別注:《風起了》零式兩面睇 (圖)
百家廊:平凡的幸福 (圖)
雙城記:五百場
翠袖乾坤:中 獎
古今談:中國幹細胞研究見急功近利現象
方寸不亂:「高齡產婦」的天空
演藝蝶影:尋找蝴蝶、天虹和鮮花
此山中:台北,油條豆漿
《紅色娘子軍》經典芭蕾躍濠江 (圖)
精彩放送:香港中樂團與台灣國樂團共同舉辦「第三屆國際中樂指揮大賽」
敢觀舞台:《安‧非她命》--顛覆香港話劇團風格?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 
2020-2021年度財政預算案 
2020年兩會 
2019全國兩會 
「逃犯條例」修訂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 
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媒體峰會 
建國70周年 
施政報告201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基本法30周年 
四十不惑 
駐港部隊軍營開放日 
科創潮流音樂嘉年華 
拘捕黎智英 
香港教育高峰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