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那天我在中環戲院看《看見台灣》,有幸買到最後排中間那個「皇帝位」,可伸長雙腳半躺着來欣賞銀幕上的壯麗畫面,而音響效果又奇佳,實在盡視聽享受,到散場時,我有意猶未盡之感,還想看下去。
海島台灣地理環境特別,高山佔了2/3的面積,而山的高度又相當驚人,玉山海拔3952公尺,遠遠拋離內地第一名山黃山的1873公尺。
《看見台灣》那種山景,乃從直升機上拍下來,視覺相當震撼,配合《賽德克.巴萊》金馬獎最佳原創音樂得主何國傑所寫的澎湃樂曲,加上由布拉格交響樂團演奏,非常強大。我每年看七、八十部電影,在電影院裡如此痛快舒暢,沒有多少次。
導演齊柏林本是台灣公務員,從事空中攝影二十多年,2009年八八水災後,台灣山林被嚴重摧毀,他自告奮勇,乘直升機飛進災區拍照,滿目瘡痍,激起他決心自行拍電影的念頭,在高空記錄台灣全省各個地理景象。
台灣無疑是文化人關心和愛護的土地,因此才會有平民齊柏林起來行動,抵押自己的房屋,再透過借貸和朋友的贊助,花了近3千萬台幣從美國購買專業CINEFLEX空拍設備,裝在直升機機鼻位置。他籌備一年,前後花了3年時間,坐上直升機飛行近400小時,總共花費新台幣9千萬,終完成這部全在高空拍攝的電影。
導演自資拍片,預算必然捉襟見肘,花錢要花在刀口上,連交響樂,也前往布拉格禮聘大樂團來演奏和錄音。
此片給了我們啟示:站在平地,很多事物和情況會看不到。齊柏林謙虛,拍成這部特殊的電影,並無誇張甚麼,只是不經意地說,一般人之所以會看不到真相、忽視全景,只因為站得不够高,如果轉個角度,在高空俯瞰,會看到很多隱藏的細節。此片最重要是表達了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拍電影不同於製作音樂錄像MTV,一般不強調美麗的畫面,因為任何廣告片都可以提供明信片式的視像,美麗的畫面並不特別寶貴。齊柏林深明此道,而他深愛台灣,便重視台灣大地的傷痛,要講出當地人民的哀愁和未來的隱憂,因此他多記錄台灣大自然的破壞情況。 《看見台灣》從拍攝天災開始,讓我們看到雨災、地震怎樣痛擊台灣,繼而逐漸展示島上人民慾望膨脹的貪念,一有機會,便向大自然取利,透支也在所不惜,嚴重摧殘大自然,令台灣大地萬劫不復。齊柏林並不客氣,嚴肅且認真地捕捉多片土地河流慘遭污染,結果該片上映後,有官員留意到情況,採取行動,檢控污染環境的公司,將違規商人送上法庭。
此片旁白由吳念真來唸,自然難免講得溫情、肉麻,幸好旁白不多,只佔全片一半篇幅。影片有一半時間無話,比較客觀,推廣環保教育也會成效大。同時,電影也適合台灣以外的觀眾去看,各人看了之後,可以各自反省所居住土地的情況,並會發現各自的美麗與哀愁。■文:張錦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