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法國波爾多地區盛產紅酒,有着數百年的釀酒傳統。紅酒本來是西方人的奢侈品,但隨着中國經濟起飛,收藏或嗜飲紅酒的人愈來愈多,波爾多紅酒就像藝術品一樣,價格不斷被推高,成為小部分人的「囊中物」。
導演和域羅斯(Warwick Ross)和大衛魯殊(David Roach)以此為脈絡,穿梭波爾多、香港、內地,訪問多個知名酒莊的負責人、酒評人,試圖拆解波爾多紅酒的魅力及中國經濟起飛後的各種怪現象,拍成紀錄片《紅酒瘋》。■文:伍麗微
和域羅斯身份特別,生於香港,後來移居澳洲,並且成為澳洲的酒農、釀製葡萄酒。但他的正職是電影製作人兼導演,1988年已與大衛魯殊合作製作《我愛癲博士》,此片當時大收旺場,此後兩人合作無間。
《紅酒瘋》的源起有點偶然,2010年和域羅斯在一班由悉尼飛往倫敦的飛機上巧遇酒評人Andrew Caillard。當時波爾多在1961年、1982年後,連續兩年(2009年、2010年)迎來豐收,酒價不斷翻倍,來自中國的需求也將紅酒價位推向新高,但同時危機亦現,經濟倒退影響歐美需求,2010年後,波爾多紅酒的收成與價格直線下滑。
電影不純粹講波爾多紅酒的風靡,導演從酒莊主人、酒評人、收藏家的角度,宏觀紅酒市場近年的波動,又將鏡頭聚焦中國,剖析國人如何在經濟起飛的過程中造就一桶桶黃金。
當紅酒成為藝術品
紅酒只是一個例子切入分析中國強大經濟背後的成因,大概中國人的消費模式、思考方向,換成其他奢侈品,也萬變不離其宗。電影雖以紀錄片方式拍攝,但大量訪問、航拍鏡頭、資料數據,包括導演在香港、北京、上海拍的,充滿「中國式」想像的鏡頭,除了勾勒國人強大的消費力之外,也或多或少帶有一點嘲諷。
釀葡萄酒是波爾多地區多年來的傳統,也一直是歐美紅酒的重要輸出地,但近十年,紅酒的價格才大幅上調,波爾多紅酒的價格在這期間上升了十倍。紅酒開始走向高端,成為一件「藝術品」,比起純粹飲用,更多是落入收藏家或投資者手中。如同片中的訪問者所言,「用來飲用便太浪費了(Too waste to drink)」。事實上,自1982年起,紅酒的投資價值可媲美富時指數、黃金市場,亦因為市場過於熾熱,近年買家更為謹慎,尤其是美國買家,紛紛抽身。
事情總有正反兩面,紅酒價格被炒高對酒莊來說,固然可喜,但真正的得益者,是投資人,而酒莊隨之而來要面對的是市場爆破的危機。電影至此,鏡頭一轉,來到中國。
如同所有外國導演一樣,和域羅斯眼中的中國,生氣勃勃,卻也帶有抹不去的「暴發」形象。當然,中國人愈發有錢、對於奢侈品的需求日漸上升是事實,但想法、文化上的差異,卻為波爾多紅酒的輸出帶來更多不明朗因素。
透視中國經濟模式
剖析紅酒市場,如同拆解中國經濟學般有趣。對於紅酒,國人有一些奇怪傾向。其一,中國買家只追捧拉菲紅酒,對於波爾多地區其他的紅酒品牌並不感興趣;其二,相比歐美買家把紅酒拿來投資,中國買家更傾向於買來飲用或送禮;其三,在沉迷採購紅酒的過程中,不少內地富豪更發揮「土豪」的本色,在波爾多購買土地,開始發展自家的紅酒品牌,而釀出的酒大多還是直銷中國;更甚者,冒牌紅酒大量出現,數量甚至比波爾多酒莊生產的總量更多;而最後,國人也開始釀酒,質量並不比波爾多的紅酒差。
和域羅斯便說,不只波爾多,連意大利、西班牙、南美等地,都感受到中國市場的熱潮,酒評人甚至預估,未來二三十年,全球的紅酒生產總量都不能滿足中國市場。而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喜好,拉菲紅酒甚至在酒瓶上印上在中國象徵好意頭的「八」字,讓中國買家開開心心地買回去送給朋友。
電影間接記錄了中國買家的心態與文化差異,並試圖理性地去歸納原因,呈現一個宏觀的畫面,如國人獨愛拉菲的心態、其他品牌想打入中國市場所面臨的困難、中國收藏家的癖好及「以愛為名」的造假問題。中國最成功的商人、性玩具大亨曾烱堅甫出場就讓人跌破眼鏡,這個愛收藏拉菲紅酒、本身又有點可愛的叔叔,說出了大部分中國藏家的微妙心態。通靈珠寶總裁沈東軍則更為經典,花大錢在波爾多打造一個酒莊,聘請當地專業的釀酒師,瞄準中國市場,專生產銷出中國的紅酒。而近年,中國政府開發萬頃土地種植葡萄來釀酒,原來,中國是波爾多紅酒最大的顧客源,也是最大的競爭者。
細想,中國人對奢侈品的瘋狂追逐,不只表現在紅酒上,已經滲透各個領域。《紅酒瘋》某程度反映了中國工業與消費之間的關係,提供了一條「方程式」讓大家了解整個中國市場的運作。
波爾多紅酒的成功在於其四百多年的釀酒歷史,及這塊土地所承載的人文價值。煙台、寧夏、新疆、吐魯番等新興葡萄酒區,要多少年才能孕育滿佈酒香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