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較大程度的政府機構改革嘗試就有六次,小的改革則更多,如此頻繁的改革,揭示了一個現實:就是歷次機構改革並不成功,政府結構與效能尚不能很好地滿足中國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以往機構改革成效不大的原因
1、囿於中國長期官文化傳統的桎梏,中國政府工作人員文化結構官氣足,服務意識弱。深層次的機構改革都是強調服務意識,觸動官員內心深處的優越感,因此阻力很大。
2、機構改革遭遇既得利益者的強大阻力。政府機構在中國社會中處於頂層結構,佔有最大的社會資源,因此既得利益者眾多,機構改革勢必會觸動這些人的利益,阻力非常大,社會成本太高。
3、縱觀歷屆中國主要領導人的綜合素養高且勤政,但屢受制於整個政府結構的臃腫、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的限制,因此嚴重影響了執政效果。
4、受制於社會意識形態。中國體制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央集權的管理方式。主要的管理任務都由政府執行,政府機構龐雜、臃腫是必然之果。在強調行政權威的同時,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積極一面,但政府機構成本高昂,不能很好服務於社會,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
5、中國沒有服務型、專業型的政府結構經驗。長期官本位的政府設立,從未經歷過服務型政府,即便是要改革,也缺乏改革經驗。歷次機構改革都從未能跳出歷史限制的框框,即是明證。
6、此前的大部制改革、發改委的設立、國家計委的設立,以及現在的深改組的設立,雖然都在向前推進,有積極的一面,但都有高度行政化的傾向,名稱變來變去、人員變來變去、牌子變來變去,但萬變不離其宗,實質內容變化並不大,未能很好地實現1+1>2的效果。
7、政府機構改革無法取得實質性進展,就無法建立真正的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間接降低了國家的軟實力。
機構改革新思路
機構頂層設計要注重結構和系統性,不能大而全、全而空。應秉承決策、執行、監督三者有機結合的理念構築國家機器。將中共一元化領導與西方的現代化行政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提出一個新思路:在不動現行機構的前提下,通過設立一系列高級別、開放的專業委員會作為政府機構的一個有力的補充。各個專業委員會由中央委員會直接領導,具體政策由專業委員會論證出台方案,中央委員會決策,政府執行。既借鑒發達國家的政府機構設立經驗,又要與中國現行體制對接,盡可能不觸動既得利益群體。
具體方案:
設立一系列高度專業化、高度開放的專業委員會作為政府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委員會一定要強調專業、開放特性,排除行政色彩。
具體而言:由中央政治局各常委直接分管,各自領導一個專業委員會,作為政府決策的智囊機構。專業委員會設立常委,作為核心管理機構,常委委員由黨政高級官員擔任,以確保中共的絕對領導。
委員會的設立要具備高度的開放性與靈活性,設立專家論壇,定期舉行國家政策決策的公開、半公開、不公開的辯論會、聽證會,有部分形式上類似國外的議會辯論,以使用國內最好的智力資源,實現決策的最優化,具備國際先進行政制度的部分特點。
委員會的專業委員來源廣泛,專業門檻要高但政審門檻低,不設過多限制,可安排有期限的聘任制,但不設行政級別,不搞終身制,不搞指定制度,不屬於公務員體系。委員會的非常委成員不屬於政府官員,而是採用競爭上崗、任期固定的政府專家僱員,在任期內拿薪資與補貼,成員名單公開透明,確保委員會的專業性。
擬設立的委員會有:安全委員會、外交關係委員會、經濟發展委員會、教育科技委員會、食品醫藥健康委員會、法律委員會、民族宗教委員會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