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表示,本港有足夠的防護裝備提供予前線醫護人員使用。葉佩妍 攝
梁挺雄:今跨部門商處理社區感染個案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葉佩妍)西非伊波拉病毒疫情仍未受控,世衛更把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態,本港亦已採取相應的措施配合。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挺雄昨表示,政府今天會舉行跨部門會議,討論社區處理伊波拉感染個案的工作,屆時消防處的代表亦會出席。醫管局與衛生防護中心昨日又安排醫護人員示範穿着全套防護裝備,梁挺雄強調,本港有足夠的防護裝備供醫護人員使用。
醫院管理局及衛生防護中心昨舉行聯合會議,討論本港因應海外爆發伊波拉病毒病而採取的最新措施。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表示,處理懷疑感染伊波拉的個案時,醫護人員必須穿戴全副防護裝備,包括防水帽、面罩、N95口罩、防水保護衣、手套和鞋套,以防止因直接接觸病人而受到感染。他指,伊波拉病毒會透過感染者的體液及血液傳播,所以要確保醫護人員的眼、鼻及口的黏膜受到保護。
現有裝備足夠使用3星期
曾艾壯續稱,一旦確認有受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患者,前線醫護人員將需要穿戴「加強版」的保護裝備,包括更防水的水靴及頭套。他表示,本港有足夠的防護裝備提供予前線醫護人員,「醫管局現時有50,000頂防水帽、120萬件防水衣、333對水靴、1,500對鞋套及47,000對手套,足夠使用2星期至3星期,直至下一批訂貨到達。」
引入新藥要考慮醫學倫理
另外,對於醫管局會否引入治療伊波拉病毒的新藥,曾艾壯表示,該藥物未經註冊,亦未進行人體試驗,所以對該藥物的副作用及其他數據仍未完全掌握。他稱,現時只有兩三名病人曾服用該藥物,暫時的效果良好,副作用亦不明顯,相信可以謹慎考慮是否引入作治療藥物。決定是否引入該藥物,要考慮醫學倫理規範、供應及臨床效用等因素,若世衛發出指引,醫管局會再進一步作出決定。
對於周日一名32歲從尼日利亞回港男子,懷疑感染伊波拉病毒的個案,衛生防護中心總監梁挺雄表示,救護員最初接獲的通報是指,有人胸口痛需要協助。但對於到場的救護人員未有穿戴防護衣物,他解釋,是因為初時未能辨別出病人有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病徵。然而,梁又表示,會與消防處商討,在接到病人求助電話時,嘗試查問有沒有伊波拉病徵,以便救護員做好防護準備。
對於疑似感染個案的定義,梁挺雄稱,本港與美國疾控中心的定義相近,包括要符合三個臨床徵狀的其中一個,包括發燒、有出血的徵狀或是病人突然死亡而原因未明,亦要視乎有關人士是否來自受影響的4個國家,以及有否直接接觸過確診伊波拉病毒的病人。他續指,若有病人發燒,加上來自受伊波拉病毒影響的國家,就會被列為疑似個案,立刻送往瑪嘉烈醫院檢查及隔離。
當局重慶大廈派發防疫小冊
梁挺雄又表示,當局已加強於酒店及賓館展開宣傳工作,例如派發宣傳單張,特別在較多非洲人入住的旅館,包括重慶大廈。
另外,衛生防護中心表示前日已聯絡重慶大廈的業主立案法團,並派發相關的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