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進念.二十面體九月中將帶來多媒體舞蹈劇場《如夢幻泡影》,從《金剛經》中的偈語發想,將現場的吉他演奏與當代舞表演相結合,製造如真似幻的舞台空間。演出在時間與空間的概念上大膽實驗,音樂總監于逸堯與獲得2013年度叱咤樂壇唱作人銅獎的盧凱彤一起聯手,用音樂的獨特鋪排來展現他們心中的「空」的世界。■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圖:進念.二十面體提供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教《金剛經》中著名的四句偈語。說的是世間的一切,無論人、事、物皆在生滅與無常中。知道了這個道理,就無需再念念相續,繼而心生束縛。「如夢幻泡影」從字面看,頗有一點浪漫色彩,用它來形容一個演出,平添幾分玄妙氣息。
「如夢幻泡影,最實在的是個『如』字」
演出的音樂總監于逸堯首次接觸到佛教理念,早在十多年前。當年,他和楊千樺做一張音樂大碟,寫了一支歌交給林夕填詞,最後的歌名叫《電光幻影》,裡面融入了許多佛家的概念。最後,整張大碟也用「電光幻影」來命名,後來他才慢慢發現,所謂的「電光幻影」,與亦舒的同名小說沒太大關係,而是來自「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到現在,做完《如夢幻泡影》舞台劇,讀過了《金剛經》,于逸堯對這句話有了新的理解。「其實佛經裡面,或者佛教想要傳達給大家的概念,都是一些可以領悟、沒有實體的關於事物的觀點,裡面很微妙地包含着你對於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東西的相信。」但這些概念如何傳達、如何與人溝通、如何使大家可以共享呢?一句「如夢幻泡影」就如同一個中介、一座橋樑,用一些具體的、外在的形象來解釋無法捉摸的概念,讓大家得以明白、體會不能言傳的抽象思想。「其實我們做劇場、音樂,也是打造一個中介,令我可以將一些東西傳達,有些人就可能會接收到,人與人之間需要這個橋樑。」于逸堯說,「大家聽佛陀傳道,佛陀放出光來,大家就明白了。那是甚麼呢?那是悟,其實那道光是不是光都一點不重要,那是一個絕好的比喻。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很多時候,如果你突然回頭,想道:我為甚麼要做這些東西,為甚麼要那麼辛苦。只要想回這個道理,就知道那個價值在哪裡--如果你不去建這個橋樑,很多東西我們可能『通』不了。我不能像佛陀那樣放光,但我可以做好劇場,做好音樂,做好這裡的這些。」
青年唱作人盧凱彤將在舞台上用不同的吉他詮釋自己的「如夢幻泡影」。對她來說,這五個字,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謂的夢、幻、泡、影,都是很虛無的狀態,唯有一個「如」字最實在,也最難做。「就像你寫歌詞,或是寫詩,比如你會說『愛情的失敗如街道上突然有一道裂縫』,或者『愛情的喜悅如同春天提早來臨』,『如』字好好用,它是你如何去形容這個世界的鑰匙,我的世界就是建立在『如』字上的,『如夢幻泡影』,後面的都不重要,『如』字最讓我期待,讓我能夠進入夢幻泡影的境界,但它又是最不起眼的。」在舞台上,她彈奏多把不同的吉他,甚至用吉他扮古琴演奏,聲音時幻時真,讓觀眾沉浸在虛虛實實的世界中。
「沒有一種媒介,比音樂更『空』。」
既然是「空」,用音樂怎麼表達?「很適合哦,因為沒有一種媒介,空得過音樂。」于逸堯笑着說,「舞蹈也空,但至少還有個『身體』在那裡。看雕塑,大家可以一起觸摸,聽音樂,要怎麼去說呢?為甚麼聽這個音樂會覺得「暖」?像春天?好像在海邊?解釋不了哦,但音樂就是這樣,把一些很抽象、難以用其他方式傳達的感覺,透過音符傳遞。我當年開始很認真地去寫歌時,才開始領悟這個道理。不知道為甚麼,歌裡面總是能裝載一些情感,而那個情感可以透過歌讓大家去share。而且,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音樂和時間最有關係,如果沒有時間,基本上就沒有音樂。我們經常說過去、未來、現在,佛教則總講當下。如果你真的要去顧及當下在這個空間中存在着的你,正正和音樂有個很微妙的聯結。」
演出的時間設置很有意思。導演胡恩威解釋說,是以十六分鐘為單元,分成五個單元,而每個十六分鐘又有自己的結構。第一個十六分鐘由十六個一分鐘組成;第二個由八個兩分鐘組成;第三個由四個四分鐘組成;第四個由兩個八分鐘組成;第五個由一個十六分鐘組成。於是在音樂的創作上,相應也有了不同的結構。一分鐘的音樂可以有多鬆,又可以有多實?什麼樣的音樂放在八分鐘裡剛剛好,什麼樣的音樂放在十六分鐘中還嫌不夠?......裡面有着十足的創造空間。
演出中,每一把吉他也顯露不同的音色,有時是它的真聲,有時好像又不是;演奏者明明站得很近,但為何聲音卻好像很遠?甚麼是真,甚麼又是假?音樂的設計與鋪排嘗試去打造不同的層次,而其中的微妙之處要等觀眾自己體會。
2013年獲得叱咤樂壇唱作人銅獎的盧凱彤,形容這次的演出經驗就像是「一場修行」,與平時開演唱會或者live演奏會完全不同。「我最喜歡的一幕是用吉他扮古琴,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之前阿于已經發了很多別人彈古琴的Youtube給我看,哇,真是很新奇的音樂,就算是外國人去學,都要先坐下,靜默三十秒,然後才起手,動作很慢的。我是白羊座的嘛,這和我完全是相沖的。之前在台北表演的時候,三場每場我的狀態都不一樣。原來我要去找的,不是要去彈哪粒音,怎麼去掌握節奏來營造戲劇和娛樂效果,而是整個人要去到一種無我的狀態,如夢幻泡影。到第三場,我覺得開始稍微做到一點點,因為當下我一彈完,已經不記得自己彈過些甚麼,沒有憂慮,但是比前兩場更集中精神。原來活在當下,其實是你要百分百focus你現在正在做的事情,然後很focus地忘記它。以前開演唱會或現場演奏,集中精神是要求自己不可以彈錯,不可以忘歌詞,其實這不是集中精神,而是擔心與恐懼。但在《如夢幻泡影》中,要相信恐懼並不存在,只有你和你的吉他,還有身邊的舞者。如果可以一點點進入這無我狀態,其實是很舒服的。無重狀態中的我,原來是這麼自在。」
《如夢幻泡影》
時間:9月19日至20日 晚上8時15分
9月21日 下午3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