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胡建斌1982年開始替戰友胡陽生家屬上香,30多年來堅守諾言。 胡建斌供圖
今年是對越自衛反擊戰35周年。1979年2月1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為了維護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出兵56萬反擊越南挑釁,並取得最後勝利。在這場戰爭中,數千名戰士為國獻上年輕的生命。本報記者近日在廣西中越邊境城市憑祥南山烈士陵園,尋訪到長期不辭勞苦到此給戰友掃墓的越戰老兵胡建斌。過去30多年來,他為了替戰友家屬上香,放棄回貴州家鄉,守護長眠於此的戰友。保家衛國的宏願,和生死之交的戰友情,陪伴着胡建斌的一生。說起沙場往事,這位堅強的老兵不禁哽咽。■香港文匯報記者唐琳、李薇 廣西憑祥報道
1979年,中越邊境炮聲隆隆。17歲的貴州籍小伙子胡建斌應徵入伍。當時規定是18歲才可以參軍,但胡建斌和許多年輕人一樣,為了保家衛國,紛紛虛報年齡。他至今清楚記得,當年有一個同鄉僅有16歲,不符合條件就偷了哥哥的身份證去參軍。「但他最後沒能活着回來,犧牲的時候實際只有17歲。」時隔35年,憶及年輕戰友,胡建斌仍然哽咽難語。
戰友相扶持 方能活下來
中越邊境山多溝深,地形複雜,車輛無法駛入,胡建斌和戰友們扛着步槍,從崇左隘口翻過座座大山向越南進發。由於身材瘦小,被分配到營部當通訊員。雖然不能在最前線衝鋒陷陣,但絲毫不影響他為國貢獻的理想。「軍部下命令說早上6點半進攻,實際時間提前了半個小時,這就要求通訊員做及時的溝通」,胡建斌說,當時因為保密需要,部隊通訊不能使用對講機,只能通過暗號傳達信息。說起自己的工作,這位53歲的老人滿臉自豪。
「打仗很苦,我們當時一人一塊壓縮餅乾和一袋米,吃完就沒有了」,在胡建斌的記憶裡,是戰友的相互扶持才取得戰爭的勝利,才能存活下來。所以目睹戰友一個一個地在身邊倒下,胡建斌心裡至今都有說不出的滋味。
「陪伴」老戰友 放棄回老家
戰爭結束後,胡建斌被分配到廣州給副師長當警衛員。之後兜兜轉轉,他最終還是回到了曾經戰鬥過的憑祥,並定居於此。每逢清明、八一建軍節等特別的紀念日,胡建斌都會手捧鮮花、拿着香紙,為戰友一一去除墓碑上的灰塵。現在,胡建斌的工作是一名公交車司機,工資只有2,600元,許多老家人曾叫老胡回貴州老家發展,但老胡都拒絕了,「我在這裡還可以經常看看自己的戰友」,胡建斌說,他平時心情不好就會去看戰友,跟他們聊聊天,有時候說着說着自己就開始流眼淚,「這是我們之間才懂的情懷」。
替家屬上香 一上三十年
由於有很多戰友的家鄉實在是太遠,大家就把掃墓這件事交給胡建斌。在他每年都要去看望的十幾個戰友裡,祖籍湖南瀏陽的胡陽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胡陽生當年犧牲時才21歲。1982年胡陽生的妹妹輾轉找到胡建斌,希望他可以代替家人去給哥哥上一炷香。胡建斌二話不說就答應下來,這炷香一上,就是三十年。
「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個烈屬委託我來掃墓,光今年上半年我就去了六次了。」去年清明期間,烈士胡陽生的家人專門到憑祥掃墓,並特別對胡建斌表示感謝。在南山陵園裡,幾個家屬緊緊地握住他的雙手,連聲說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