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環球經濟面臨停滯危機,促使各國央行齊心協力出手救市。但過去幾年全球復甦步伐嚴重不均,當美國和英國如今開始盤算貨幣政策正常化之際,歐洲和日本才開始「泵水」,反映各國央行開始走上分岔路,在剛舉行的全球央行年會上尤其明顯。這些分歧可能構成衝突,並為各國經濟帶來風險。
央行政策分歧並不只限於大型經濟體,而是全球性現象。例如在利率決策方面,美國和英國醞釀加息,而俄羅斯及南非已經率先上調利率;相反歐洲央行早前破天荒降至負利率,墨西哥、瑞典及韓國央行今年亦相繼減息。
美國聯儲局去年開始醞釀退市,投資者寄望美債息率上升,觸發新興國家撤資潮,結果迫使有關國家陸續加息保幣值。雖然這現象已證明只屬暫時性,但反映出不同央行政策上的分歧可以帶來的衝擊。
歐央行放軟口風:財赤規定更彈性
很多經濟師認為,由於各地經濟增長不一,將迫使各國央行採取不同的利率政策。PNC金融服務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霍夫曼指出,這反映各地經濟正處於不同階段的復甦,「例如美國進度明顯較歐洲和日本快」。
正考慮實施量化寬鬆(QE)措施的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前日在全球央行年會上發言時,雖然重申目前並非推出量化寬鬆(QE)的時機,但罕有地放軟口風,同意應讓歐元區國家政府在實行財赤規定時有更大彈性。歐洲央行此前一直堅持歐元區成員國應緊守相關規定,德拉吉的言論因而被視為一次重要轉變。
歐洲央行6月祭出多項措施,包括破天荒負利率等,暫時未見顯著成效,但德拉吉表示,有信心相關措施可以幫助歐元區經濟站穩陣腳。談到QE方面,德拉吉指大規模買債需要寬鬆貨幣政策及結構性改革支持,暗示需各國政府合作才能成事,同時在評估6月措施成效前,理事會不可能實施QE。
■英國《金融時報》/美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