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石頭的風情。 網上圖片
翁秀美
石頭,是人類最早的勞動工具,最早的飾物,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了它的形體,古文的「石」字,像山崖下一塊石頭的形狀。《說文解字》中說,「石,山石也。」就是山上的石頭。
石頭,普通得隨處可見。兒時的村莊,多為瓦房,側面山牆下半部是大片石塊砌成,到半腰才用青磚。村裡土路,雨天泥濘難行,得墊幾塊石塊,便於人車通行。河上石橋寬闊堅牢,溪底鵝卵石小巧可愛。池塘邊擱了石頭石板,大小不一,形狀各異,村人藉着石板,往水深之處淘米洗菜洗衣裳,平滑的青石板又是天然的槌石。一面池塘,林木蔥蔥,四五塊石頭堆砌的小埠頭,人們隔水說話,生活的味道與氣息隨水盪開。老街兩邊,木質門樓,腳下青石鋪成,長條的嵌在最邊,大塊的放在中間,青碧如玉,赤腳踏上,清涼透心。小如蠶豆的石子還是孩子們課間的遊戲,若遇到憨厚敦實的男孩,問叫什麼,大多答:柱子,石頭。
石頭如泥土,同樣是無生命之物,年年歲歲,泥土養育了花草樹木,糧食菜蔬,春榮秋謝,生命輪迴裡,容顏不改,芳香如故。山上石頭,隨着時光的淘洗,自然的作用,也衍變成各種形狀姿態,巧奪天工,石也彷彿有了生命與情感。黃山四絕之一就是「怪石」,似鳥似物,像人類獸,千奇百怪,峰壑巔坡,無處不在。河北承德磬錘峰上有一塊高三十多米的天然巨石,上大下小,如棒之倒立,形似洗衣用的棒槌,被稱為「棒槌峰」,甚是奇特。武夷山,六六奇峰翠插天,「大王」與「玉女」二峰隔溪相望,三分形貌,七分想像,再冠以長久以來的傳說故事,愈加優美動人。《小石潭記》中,柳宗元筆下的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有些部分翻捲出來,成為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姿態奇特,自然造化的神奇,令人讚歎。
堅韌之石,固有自然形態,亦能創造雄偉的建築。中國傳統古建築大都為木構,西方建築卻長期以石頭為主體,可以承擔足夠的壓力,恆久保存,莊嚴壯麗的巴黎聖母院建造全部採用石材,建造時間達182年之久,科隆大教堂的建造也跨越了近5個世紀的時間。更有石雕石刻,雕工生動精美,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人物佛像,敘述詳盡的碑文雜記,賦予石頭神韻、動感、細膩的溫暖與人文的情懷,讓石頭的精彩流傳千古,散發煜煜光輝。
「石可破也,不可奪其堅。」時見大山,石壁如削,道道印痕深刻,仍堅不可摧;海邊礁石,任潮頭湧起,風吹浪打,兀自巋然不動。精衛鳥一次次投下的石頭,雖小而碎,卻是精衛堅強如石的精神,歲月漫漫,終能將海填平。劉三姐與秀才對歌,唱:我是江心大石頭。見慣幾多風與浪,撞破幾多大船頭。聰慧的民間女子,以石頭般堅韌的意志反抗封建勢力,終獲自由。
石頭的堅韌,又賦予了愛情與相思天長地久的忠貞不移。劉蘭芝臨別語焦仲卿,「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情深意重,當真生死不渝。王建的《望夫石》生動感人:望夫處,江悠悠。化為石,不回頭。山頭日日風復雨,行人歸來石應語。將女子的等待與思念刻畫得淋漓盡致,年年歲歲,不變初衷,君若回,石也有淚。
石令人古。太湖石,是大自然巧工雕塑的妙品,其特點為瘦、皺、漏、透。古人認為石是天地之骨,有靈性有品格。「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白居易愛石,他在《太湖石》中有「煙翠三秋色,波濤萬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斷碧雲根......」的詩句,蘇軾提出「石文而丑」的賞石觀,並以淨水注石為供,鍾愛雪浪石,仇池石,小洞天等。石在水中,承受千年波濤不停的衝擊拍打,四面玲瓏剔透,堅實而潤澤,如禽,如獸,如人物,可觀可賞,可堆作假山,為高峰、懸崖、洞穴、幽谷,氣象萬千,氣勢磅礡。又可作石磯,桌凳,石坡,石磴,石步,構建園林小品。
李漁《閒情偶記》「山石」一節中對疊山磊石有許多精闢的立論,尤其喜歡對「零星小石」的見解,他說,貧寒人家不一定要建造假山,如拳之石,安置得有情趣,時時坐臥其旁,也可以滿足對泉水山石的嗜好。石若對人有用,那麼就不為觀瞻而設。把它平放可坐,斜放可倚靠,如果表面平整,還可放香爐和茶具,又可代替茶几,把石頭當作器物來使用,使得久而不壞,雖然是石頭,實際已是一件傢具了。可謂別出心裁。他最後說,「王子猷勸人種竹,予復勸人立石;有此君不可無此丈。」
傳統中國畫裡,常見松石圖,竹石圖,數竿翠竹,一棵古松,幾莖蘭草,依嵯峨怪石,或潤滑圓石,蒼勁古樸,淡雅清新。黃庭堅為蘇軾、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圖》題詠,首句便是「野次小崢嶸,幽篁相倚綠。」嶙峋的怪石,綠瑩瑩的修竹,畫面的形象色彩,立現紙上。有時候去公園走走,最喜湖邊,小石橋畔,有茂樹修竹,竹下幾處黃石,整個人頓覺幽淨清涼。
石,攢天地靈氣,聚日月精華,大則雄峰峭崖,壁立千仞。小則石子為徑,九曲迴環。山澗白石,清泉如練,淙淙流瀉,一派明淨清幽;五色彩石,轟轟烈烈地以身補天,剩下的一塊入了花柳繁華地,作一部《石頭記》予後人解味。石,不言不語,不懼不愁,但識人情,知人意,洞人間一切,解世上萬般,有意味,有趣味,亦有禪味。石,能扛得住歲月,容得下滄桑,耐得了寂寞,永遠沉默,寧靜,踏實。與石相對,心會慢慢沉澱,清明,一切盡在不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