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 司馬台長城仙女樓。
──走過萬里長城之四
文:董耀會
司馬台長城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與河北省灤平縣交界處,東起望京樓,西到將軍樓,原稱司馬台暖泉口。它始建於明洪武初年,屬明代「九鎮」中薊鎮古北口路所轄。
司馬台長城全長5.4公里,以關口為中心分為東西兩部分。東段到望京樓,有敵樓16座,這段長城十分險峻,是其最精華的地段。西段與河北省灤平縣整修的金山嶺長城相接,有敵樓18座,這段長城空心敵樓很密集,相對關口以東的長城,地勢要平緩很多。
司馬台長城沿刀劈斧削般的山脊修築,驚險無比。尤其是雲梯和天橋兩段,更是險中之險。雲梯是單面牆體,長約50米,坡陡、牆窄,呈直梯狀沿山脊上升,兩側是百丈深淵。百級雲梯東面是天橋,長100米,寬僅30厘米,兩側是懸崖峭壁。
這段長城建築,構思精巧縝密,設計科學合理,造型美觀實用而又風格各異,基本上依憑險峻山勢,隨山勢因地制宜,以險制塞,利用自然屏障來砌築。能在這樣的險峻峰嶺之上修築出這般壯美的長城,一定是傑出又聰明的能工巧匠。我多次追尋長城的蹤跡,攀越這裡的山峰。在山下仰望司馬台長城,城牆背倚藍天,橫亙在東西兩側的山峰上。長城之上,長風浮雲悠悠,奇峰突起,望去又高又險,令人不禁想起李白的《蜀道難》,而這裡和蜀道相比,並不遜色。
司馬台長城最高的敵樓望京樓,海拔達986米。站在此樓之上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據說在月高星稀的晴朗夜晚,向南可以遙望到北京城裡的燈火,故名望京樓。站在望京樓向南遠望,遼闊的華北平原,嘉禾翻浪,一直鋪向目所不能及的天邊。仰頭上望,磚石砌就的台階,僅可容納雙腳,兩側懸崖陡壁,中間這一道台階陡然聳立,不由叫人望梯興嘆。
望京樓其西為仙女樓,順着長城由西向東欲上望京樓,就要先登上仙女樓。要上仙女樓,就要先登「天梯」。既稱天梯當然是險峻異常,這道天梯高100多米,坡度60多度,人走在上面幾乎是上下垂直狀態。
在司馬台長城可以領悟到古人修築長城的一個重要原則,那就是「用險制塞」。有的山脊外側懸崖,本身就可以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長城修到這些地方,即利用原來的懸崖峭壁稍加修整,或築些簡單的矮牆,敵人根本無法直接上來。這樣的險塞是最能發揮長城作用的地方。長城可以起到阻止、抗擊較少敵人侵擾的作用。若是沒有長城及這些險塞,遊牧民族的騎兵不論多少,甚至幾個人、幾十人,都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毫無阻擋地馳騁,對農耕地區民眾實施突然襲擊,劫掠人畜財物。當守軍前來救援時,他們早已滿載而歸。面對這樣的流動性攻擊,中原王朝難以在短時間內集中作戰兵力。有了長城及防守部隊,情況就不一樣了。長城防禦工程加上一定的兵力防守,少量遊牧騎兵就無法越過長城行動。即便是幾百上千人的部隊,也不敢輕易越過長城,否則很可能被圍在長城裡面。守軍可以依託長城防禦工程,集中優勢兵力對侵入長城內的敵軍實施打擊。(節選自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走過萬里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