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亭碑。 馬承鈞 攝
文:馬承鈞
浙商蘇大山先生來河南鄲城興建萬洋國際博覽城,邀我前往。他說:「鄲城人文淵源深厚,有老子和鬼谷子遺跡,值得一看!」筆者熟知老子乃道家鼻祖,一部《道德經》名揚全球;鬼谷子是戰國著名縱橫家,影響波及古今,我當即應允。是日恰逢立秋,途中天降甘霖,令人欣然。
鄲城地處豫東,與安徽接壤,是擁有140萬人口的大縣。蘇大山介紹,鄲城古稱「丹成」,源於兩個典故:一是春秋時老子在此「煉丹」一舉成功,故稱「丹成」。另一說寧平鄉王家莊樵夫王子(即王禪)進城賣柴,在洺河橋遇一煉丹老者,「丹」成後王子服下成仙,此地遂稱「丹成」。從前洺河老橋還刻有「名陰勝曲地,王子升仙橋」字樣。
我決定親臨洺河橋一探究竟,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時振田和當地鄉土文學作家范卜斗等人陪同。時振田說,王禪一生極具神秘色彩,乃我國縱橫家和戰略家始祖,他擅長持身養性,深諳陰陽之勢,尤其精通縱橫捭闔術,堪稱千古奇人。其弟子蘇秦、張儀合縱連橫聞名青史,門生孫臏、龐涓鬥智傳奇也悲壯感人。范卜斗係知名人文學者,對鄲城歷史深有研究,著有《王禪傳奇》、《鬼谷子傳奇》、《王子升仙記》、《丹成故事》等多部專著和劇本。他說:「王禪生活的年代鄲城屬楚國苦地,苦地正是今天鄲城一帶......」
我等沿鄲城縣人民路北行,古老的洺河在此穿城而過,瀕臨洺河大橋北側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正是王子升仙亭。此亭八柱八角,雕樑挑簷,旁有一巨大的百年古槐。登上六級石階,迎面矗一大碑,正面鐫刻「王子升仙聖地」六個大字,碑上端鐫有毛澤東手跡的古詩:「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幾千年」,同行者道,此為毛1962年廬山會議時所書,原跡猶存。
繞碑一圈,背面刻「王子升仙亭碑記」,記述鬼谷子傳奇一生。我們在亭前拍照留念。聞知也有別處爭奪鬼谷子「歸屬地」,猶如當年爭老子、孔子、諸葛亮等歷史名人。范卜斗道:「最具權威的《辭海》說『鬼谷子戰國時楚人』,《河南通鑒》也說『鬼谷子戰國時楚國苦地人,姓王名禪』;民國五年、二十二年《淮陽縣志》(鄲城曾屬淮陽)均記載『王禪塚,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以此推測,王禪晚年葉落歸根,葬於故里,經眾多專家學者考證並結合各種史料傳記,王禪故里就在今天鄲城縣寧平鎮王子莊,該村尚有王子廟遺跡。」
雨水淅瀝,我等佇立亭上,心潮湧動。時部長指着洺河大橋道:「鄲城人稱此橋為『王子升仙橋』、『王子橋』,它曾名列古鄲城八景。」雨霧中凝視悠悠洺水,筆者陷入思古之幽情:遙想兩千年前,群雄爭霸、風雲際會,鬼谷子胸懷「小人謀身、君子謀國、大丈夫謀天下」的擔當,以縱橫捭闔之術運籌帷幄,譜寫出多少英雄傳奇--
他在雲夢山創辦中國第一所軍事學校「軍庠」,培養出張儀、蘇秦、孫臏、龐涓、毛遂等一批拔尖人才。毛遂幫平原君促成趙、楚聯盟並擊敗秦國。蘇秦頭懸樑錐刺骨苦學捭闔術,以辯口利辭促成六國合縱連橫。張儀則在最危難時運用恩師教誨,一舉擊潰蘇秦苦心打造的六國聯盟,為秦統一中國建立奇功。
鬼谷子縱橫學說跨越時空,令無數才俊傾倒追捧,李斯、樂毅、張良、韓信、諸葛亮、司馬懿、李勣、魏徵、劉伯溫、曾國藩,乃至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和德國學者施賓格勒、美國政要基辛格均是其粉絲。
步出王子升仙亭,雨停了,范卜斗回頭一指道:「由此向西300米,就是傳說中老子煉丹處......」范作家如數家珍:「老子原在其家鄉鹿邑煉丹,久練未成,來到鄲城洺河,見這裡蒲葦葳蕤、河水清澈,遂將煉丹爐移至洺河橋頭,『汲洺河之水,拔葦為薪』,終於煉丹成功,大呼『丹成也』!我父親講1950年前後,洺河北岸還有老君台和老君廟呢。」據《辭海》記載,東魏時設「丹陽郡」,即指鄲城、沈丘一帶。隋朝在此建縣,取名「鄲縣」。後撤縣改鄲城集或鄲城鎮,1952年重設鄲城縣。
范先生道:「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因果,李耳後來寫出《道德經》,與他在鄲城煉丹的經歷不無關係。雖然滄海桑田,遺址今已不存,史書記載卻白紙黑字歷歷在目。」他介紹,古籍說老子在洺河之濱「建高丈餘、方圓數十丈法壇,施法煉丹」云云。鄲城二輕局家屬院曾有「老君台」遺址,解放後剷除了,至今遺址仍高於平地一尺。當年熊熊爐火將河岸的土燒紅了,日久形成一洞,被稱「老君洞」。漢代時曾用磚圍住,雖經千年風雨,那裡土質仍異於周圍。後人曾在此建「老君廟」,解放前後尚存遺跡。一位路過的老人稱:「上世紀六十年代平整老君台時,那裡一個磚砌大洞,深不見底,扔進很多土石才填平呢。」
離開洺河橋,又降綿綿細雨,眾人談興不減。時振田道:「中原乃中華文明發祥地,如今鄲城享有中國書法之鄉、中華詩詞之鄉、收藏之鄉、戲曲之鄉等美譽,擁有中國書協會員15位,書法愛好者10萬人,詩詞組織不計其數......」我說:「這該歸功歷史的傳承,因為「太上老君」和「智聖」王禪的緣由,令貴縣成了『教化聖地』!」時部長又道:「歷史上鄲城集有個『三教寺』,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特殊場所,供奉着老子、孔子和佛祖,明太祖朱元璋曾下旨重修三教寺,還賜金字龍匾呢!」
我想,偶然中自有必然,老子當年在鄲城煉丹,也傳播了「上善若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民不畏威,則大威至」、「以正治國,以奇用兵」等民本思想,其理念如春風化雨滋潤着洺水兩岸,並影響了中國和世界,所以老子被評為世界文化名人。毛澤東醉心《老子》,是真正理解、學以致用老子理論並繼承發揚的偉大思想家。鄧小平也從李耳身上汲取營養,《道德經》云「功遂身退,天之道」,鄧就是激流勇進、「功遂身退」的政治家。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當代企業家也從老子和王禪身上獲得靈感。張瑞敏、牛根生等商界翹楚都熟讀《老子》,並用老子學說管理企業。張瑞敏認為「管理的關鍵在人不在事,高層的使命是思考決策而不在具體行動,抓住主要矛盾就會綱舉目張」,這與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理念如出一轍。鬼谷子有位高足叫計然,計然把恩師教誨傳給范蠡和文種。文種給越王勾踐出九條妙計,使勾踐戰勝吳國。范蠡幫越王滅吳後到齊國經商,數年間大獲盈利,又三度捐巨資賑災濟民,齊王慕名拜其為相。後人稱范蠡「商聖」、「文財神」,他堪稱中國商家慈善第一人!
老子和王禪在鄲城的珍貴史傳,已成為洺河流域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豫東文明史上最搶眼的亮點之一。兩位人文先驅的歷史功勳,必與日月同輝!詩云--
夏去秋來逢甘雨,
人文鄲城名不虛。
太上老君煉丹處,
更有鬼谷留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