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湄洲媽祖廟。 網上圖片
朵 拉
再到莆田,再訪湄洲,湄洲是媽祖的故鄉,但我對莆田和湄洲的最早記憶卻是大街上兩排挺直的玉蘭花樹。
1997年獲得莆田的一個文學獎。頒獎的清晨,一行人決定不吃單調的酒店早餐,那時酒店還叫賓館,其中一個主人黃認為賓館早餐乏善可陳,建議到外頭找特色食品。初來乍到的人跟着大隊走。秋日清晨六點多,天已大亮,晨風吹拂過來稍帶涼意,揚散一股香氣,一陣接一陣襲來不止。抑止不住停下腳步問是什麼味道這麼香。幾個人愣愣疑惑,有香味嗎?黃深吸一口氣,是玉蘭。於是我和他兩個開始左顧右盼,沒看到或米白或淡黃或紫紅的玉蘭花。早已成南洋移民的黃堅持一定有,在這附近。莆田鄉下他家門口種龍眼、枇杷,還有玉蘭花,這空氣裡的味道就跟他家玉蘭開花的味道同樣。一行人轉個彎,兩排整齊的玉蘭花樹迎面撲來,空曠而涼意深重的街道,沉靜而紛擾的香味益發沸沸揚揚在張狂地飄蕩。
黃為自己清晰的明確記憶興奮不已,聲音高半拍,看!是不是?這些,他豪邁地伸手向前一指,那些,都是,都是玉蘭花。聽見讚賞的玉蘭花更努力釋放自己,益發彰顯的香氣一直縈繞在身邊不捨消失。聞着花香味走路,這個清晨特別有味道,一趟專門為遇見玉蘭花而出的門。一行人充滿興致在賓館附近兜兜轉轉,最後一起攜着落空的期盼踅回賓館。似乎無法置信,可是真的找不到什麼吃的小店或檔口。那時候莆田還不流行外食吧?在賓館餐廳喝稀飯,配鹽炸花生、酥炸小魚、菜脯煎蛋、豆腐乳,白煮蛋和饅頭,這中式早餐還挺中國的,平時不敢吃而魅力永遠不減的油條也在餐桌上,一年才吃這麼四分之一個可以吧?找到藉口讓自己理直氣壯吃了兩個四分之一。入住酒店,喜歡在附近繞走一圈,為熟悉環境。這一回有當地人帶領,不需自己花時費神尋路覓方向,卻仍有機緣在附近走了一走,看來,真是為了和玉蘭花的香味相遇。
邀請單位安排兩人帶我去湄洲島。到莆田如沒去湄洲島,等於沒來過。年紀較大的校長夫人說。在薄薄的陽光裡搭公車去,二十多年前,各種條件都不如現在,包括交通工具。抵達文甲碼頭,許多婦女手捧着香燭衝上來努力推銷,要拜拜的媽祖卻是在對面的湄洲島呀。擺着檔口賣乾料海產的也不少,攤販都提高聲調此起彼落吶喊,極力推銷,可惜莆田話實在是太難了。莆田和仙游是鄰居,這裡的語言就叫莆仙話,把莆田仙游喊得像一家人,仙游的旁邊是惠安,可惠安女聽莆田話,像鴨子聽雷。莆田話是最古老的漢語方言之一,保存很多唐朝之前的中原古漢語發音。在海外自稱漢人,聽到莆田語猶如外國話。幸好一起去的年輕女作家當翻譯,輪渡入口街道邊擺着三輪車和腳車,車上一大盤白色的糕,手寫的卡片紙寫「茯苓糕」隨便插在盤邊。女作家特別介紹這莆田的當地小吃,甜的,要不要來一片?色澤潔白,但身為遊客時的好奇心是限制版的,只喜歡看。
輪渡人不多,「假日人潮如流水,倘若遇農曆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或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那就是人擠人了。」校長夫人解釋。「今天這樣比較好。」藍天白雲,風平浪靜,船速不疾不徐,一如當地人的生活寫照。島上碼頭簡陋,空氣中瀰漫濃郁鹹鮮味。路這邊擺着幾檔售賣晒乾的海產攤子,包裝簡單,鄉土味重。販者多為女性,整個島看起來就是樸素無華,人也是。女作家示意要叫車,待問清楚媽祖廟不遠,建議走路,散步為旅遊觀光最理想方式。陽光有些曬,但有風,校長夫人和女作家同時打開陽傘來遮我,湄洲島因此增添美麗情意。更美麗的是陽光照耀下路過的紅衣藍褲女性。「帆船頭、海藍裳,紅黑褲子保平安。」眼睛裡的詫異讓女作家開始充當導遊:「帆船頭又稱媽祖髻,先將長髮梳得似帆船,左右各插上一枝波浪形髮夾,象徵船槳;髮髻裡盤着紅繩,象徵船的纜繩;一根銀色髮釵橫穿髮髻,代表船錨。」梳着媽祖髻的湄洲女,着藍色搭紅色的斜襟布衫上衣,配搭紅黑或藍黑兩截拼成。「上衣顏色象徵蔚藍的大海,黑色褲子鑲紅邊的是已婚婦,鑲藍邊則是未婚女」。習以為常的打扮,卻叫少見多怪的遊客驚艷,想要拍照,又不好越了別人私隱權。女作家說她過去提要求,獲得失敗沮喪回來。再走幾步路,又兩個湄洲女結伴經過,校長夫人說輪到她探詢去,成績仍不理想。「她們害羞。」純樸蘊藏在她們的拒絕裡,鮮艷絢麗的服飾,獨特媽祖髻都只好收在遊客的記憶裡。
上階梯時仰頭遙望,生出幻想,抵達媽祖廟,發現和想像中相差太遠。生於宋朝的媽祖,出生至滿月,不啼不哭,故名默娘。長大後扶危扶困,是救苦救難的護海女神。 28歲在海上救災遇難,仙逝後,漁民每逢海難屢有神跡,皆說是女神相助,宋徽宗聽聞,御准在湄洲島建設首座媽祖廟。至明朝鄭和七下西洋,多次遇難,皆被媽祖搭救,回國稟報,皇帝冊封媽祖為「天妃」。鄭和每次海外回國,必擴建或新修各處天妃宮。天妃娘娘成為明朝海軍的守護神。不但如此,鄭和船中並供奉天妃,日夜香火不斷,各船設司香一名,專門負責每日清晨帶領船員向天妃娘媽頂禮。鄭和的二萬七千多名水手和海軍,多從福建,廣東,浙江沿海省份招募,之中有回鄉或流居海外,把供奉媽祖的信仰傳播出去,至今全球共有2500多座宮廟,信徒超過2億人。據統計,自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14位皇帝先後敕封媽祖36 次。一個為救海難付出性命的小女子成了萬眾敬仰的「天上聖母」、「海上女神」。校長夫人和女作家虔誠燒香,媽祖祖廟裡三尊媽祖分別為金身媽祖、梳妝媽祖,黑臉媽祖。捧香時,校長夫人堅定不移地說,媽祖很靈的,你有什麼祈求,就跟天后說。對於這樣的說法,我不太相信。但心裡還是許了個願。女作家跟廟裡的管理員說莆田話,過後拿了一塊紙封小餅,說是媽祖糕,吃平安的。我咬一口白色米粉糕,是甜的。插香出來,校長夫人帶我們到廟後邊參觀媽祖羽化升天的地方,岩石上鐫刻着被香燻黑了的「升天古跡」。遊人不多,一切都還保存着古舊的景觀。媽祖廟之旅結束後,自莆田歸來,帶回玉蘭花的香味,時隱時現,有時到南洋地方的某個媽祖廟或天後宮,不知為何,玉蘭花的味道自然浮現。曾經幻想在自家院子種一棵,最後終究是無法實現的憧憬。但不知為何,一再重複受邀到莆田,到莆田一定訪湄洲、拜媽祖。我討厭迷信,然而,在那個乘搭飛機並不普遍的年代,首趟朝拜湄洲媽祖廟,我許下的願望是:「倘若媽祖有靈,讓我再到媽祖的故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