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看am730的記者陳龍超介紹《杏林先鋒》,竟從中醫角度比較,十分驚喜。「西方醫學隨着16世紀文藝復興引發的科學潮而漸漸發展,對比下中國醫術更為源遠流長,且更具系統,如《黃帝內經》和張仲景的《傷寒論》等......」
他提到的兩本著作,相信研究中醫的人都看過。之前就看過本身不是中醫的台灣人,因為看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覺得非常厲害。之後便一直撰文為其作解說,之後寫得越來越紅,更上電視節目介紹。他們都是在西醫主流的大氣候中,努力為中醫說一點話。
《黃帝內經》講經絡運行及身體構成,《傷寒雜病論》講疾病處理,兩者均巨細無遺。記得曾有中醫說癌症以中醫方法治不好,一定要找西醫,結果被其他中醫抨擊,直指因前者讀不透《傷寒雜病論》才有此無稽之談。癌症可怕,但更可怕是現代醫療的過度介入,濫用西藥,利用如化療、電療等技術擊潰身體,才是古書或中醫處理不了的。
這位記者也在短短的引子裡,提到中醫不成器的原因。不是因為不精湛,更甚是歷史因素--清末政治、經濟不景氣,中國只顧植入西方文化;中醫裡的「五行、陰陽平衡」、「外邪入體」等觀念與講求論證、邏輯的科學精神不相合,故被視為落伍。
他提到如香港,屬英國殖民地,醫療系統自然跟隨西醫,由課程到認證至執業都是以西方為主流及標準,中醫長期被邊緣化。記者以掌管大眾醫療系統權力的都是西醫(如高永文) ,亦反映中醫在任何醫療主論述裡,都沒有話語權。
其實有中醫朋友甚至惋惜,如今連中醫課程也是盲目跟從西醫一套||以各種藥的療效研究為主,簡言之就成為化學分析,而非從中醫的基本脈絡說起,失去了以上兩本書的「中醫精神」。
說回那篇介紹,文末說到:「面對中國崛起,中醫現代化順利進入遊戲,在後現代的數碼年代,陰陽只是1與0的另外稱呼,西方醫學要守業,就要重新召喚革新者......」暗示現代醫學應向中醫取經,但是否依西醫的遊戲規則,我則大有保留。
|